读《中国文化课》,幸福感、浸泡感、狠狠的饱食感、细细的品味感,种种丰富的阅读体验,真是不一而足……
我的阅读记录APP上做了如下笔记:
行书在美学上,是正、奇之间的和谐融合,是规范和自由的亲密拥抱。这种融合和拥抱,本是一切艺术家的梦想,可惜大多互相牵制,顺此失彼,难入佳境。谁料,四世纪的中国,东晋行书横空出世,创造了美学奇迹。中国此后一千七百多年,有无数文人终生临摹东晋行书,而且并不是为它们的内容,只为它们的美学形态。
行书中,草、的比例又不同。近草,谓之行草;近楷,谓之行楷。不管什么比例,两者一旦结合,便会出现一系列风景。
那是清泉穿岩,那是流云出,那是鹤舞雁鸣,那是竹摇藤飘…
惊人的是,看完了这么多风景,再定睛一看,眼前还只是一些纯黑色的流动线条
能从行书里看出那么多风景,一定是进入到了中国文化的最深处。然而,行书又是那么通俗,稍有文化的中国人都会随口说出王羲之和《兰亭序》。
那就必须进入那个神奇的门庭—东晋王家了。
任何一部艺术史都分两个层次。浅层是一条小街,招牌繁多,摊贩密集,摩肩接踵;深层是一些大门,平时关着,只有问了很久、等了很久,才会打开一条门缝,跨步进去,才发现林苑茂密,屋宇轩朗。
谓之:“美词美句美文美意”。
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中间对行草、行楷的形容:
那是清泉穿岩,那是流云出,那是鹤舞雁鸣,那是竹摇藤飘…
对于我这个书法门外汉来说,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用如此美词美句来品味书法,无比震撼!从此,再去看到名家书法,定是别样的感受。由此,顿感想学想知的领域更是浩瀚啊!
读到作者因欣赏这种极品书法所生的感受,即是进一步的震撼:
说了那么多,还应回过头来记一下东晋王家留下的名帖。
在大量名帖中,我最宝爱的是《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丧乱帖》、《鸭头丸帖》、《中秋帖》六本。宝爱到什么程度?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见它们的影印本,都会顿生愉悦,身心熨帖,阴霾全扫,纷扰顿除。
懂到极深、爱到极致才可能到此之境界。
不由得想,对万事万物,如果能更多的懂,才可能更多的爱,反之也感觉成立。这些博学与深究的大师,真是比我们多多少人生的厚度啊!
虽自己平平,但向懂与爱的极致方向努力,不断增加人生的厚度,是可以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