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周一 晴
这个题目杜威写成“如何把处理日常事物的习惯转化为表达精确概念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这句话在杜威看来,只说对了一半。杜威认为,语言的作用有三:影响别人的行动,与别人发生社交关系,是思维与知识的运载工具。也就是说,语言既是社交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具体到教育上,教学过程就是把社交工具转化为思维工具的过程。
在初中阶段,语言学习包括语文与英语的学习。学校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
1、扩充词汇量
词汇量的大小代表语言的生命力,多样化与灵活性的宽泛。如何增加扩充词汇量?杜威提到五个办法。
较广泛地与事物和人接触;搜集听过的或读过的文字意义,多积累;老师或父母的词汇量;儿童读物的选择;丰富的社会生活。
对照英语教学,学生的英语作文词语贫乏的现象特别严重,初三孩子的作文仍旧运用初一甚至小学阶段学会的词汇,原因是新学的词汇只是词汇,外在于学生自己,并未纳入学生已有的词汇体系。再深挖原因,词汇教学出现了问题,教会读,听写了,在文章中认识了,似乎这个单词学生就掌握了,其实不然。这个单词的前生后世是怎样的,与它关联的近义词是谁,只有在具体语境中的学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同时,英语单词的一次多义情况特别多,也只有在具体语境里,学生才能够理解并掌握。语境,语境,英语教学突出情景创设。
但是不是说,英语教学只需创设语境就可以扩大了词汇量?对照杜威的观点,词汇量的大小还依赖于阅读物的选择,事实上,农村的孩子汉语的阅读量就小,不用说英语,很多孩子的英语学习只有课本这一本书,甚至一本字典都没有。开发属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英语阅读素材也是较为紧迫的任务。
从教师层面讲,教师自身的词汇量会极大影响学生的词汇量,课堂用语,日常交流,课后辅导若能尽可能用英语交流完成,生活在这样环境中学生词汇量会得到提升。
当然,提升词汇量最根本的办法是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记得看过一句话,不要把外语当成外语,看剧,读书,日常交流,在家庭与社会的氛围中,自然运用语言,掌握语言就不是难事。
2、更精确地表达词汇意义
什么意思?要精确表达周围事物的名称。
杜威的两条建议:发展为代表事物关系的词语:如动物,资本等;发展为代表高度个性化的特别词汇。
冯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因为有树的名字,大家就可以体会那种单调与孤寂;如若只是说,我家门前有两棵树,大家就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意义。因此,概括的关系与高度个性化的表达有利于表达词意。
用在英语教学上,我们也要准确表达词意。因为汉语与英语的表达方式差异,一个汉语的“到达”会有几个英语单词来表达,但不是说都可以准确表达。每个词都有自己准确的词意环境,我们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寻得那个准确的表达,体味那种不同的内涵。
当然,思维越精确,越需词意准确,越需要更多的“专门术语”。对于专门术语的理解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才可。增加新术语不等于掌握新观念,积累新术语不等于发展了判断力与思维力,内化与吸收运用才是根本。
3、形成连贯叙述的习惯
连贯的叙述是思维流畅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垄断话语权的习惯,常常借学生的一点线索,给予肯定,加以引申,详细描述他认为学生应当表达的意思,学生的零星的,不连贯的叙述习惯就导致理智的瓦解;其次,规定的课时少,教师讲课喜欢琐细的“分析性提问”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也打乱了教材意义的完整性,学生获得的就是孤立的残渣碎片;最后,教师的“避免错误”习惯,不注重获得能力,阻碍了学生的连贯叙述和连贯思维。学生的精力都在尽量避免错误上,而不是该说些什么,如何说。
不得不佩服杜威的睿智,百年前他发现的问题,今天的课堂还一直存在。张不开口,或者声音低到尘埃里的现象,若找原因,应该是教师的话语把控过多,学生没有连续表达的机会,也有教师上课时故意化难为易,支离破碎的讲解,更有避免犯错导致的不敢说。英语课上尤为严重,好在,知道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问题。如此说,新课改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总结,小组讨论,学生点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等措施都是对此问题的解决。当然,步子还可迈得再大点。
语言是一种人为符号,是思维的工具。学生要在与人、与事、与物的接触中扩大词汇量,学会精确表达意义,在各种活动中训练语言的连贯性,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形式训练只是思维训练的一部分。如此看,各种打着思维培训的辅导班,有用吗,答案是明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