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居舟行·古上海》

《山居舟行·古上海》

作者: 123456_22b2 | 来源:发表于2022-12-15 09:03 被阅读0次

12月18日,情晨驱车行驶在野郊,四下无人的境地一条大河宽阔而清澈,阳光洒在河面,波光粼粼,驱散了些许凛冬的严寒。

当我静静看着河面,并试图看到河底时,一个黑点由远及近,慢慢扩大,那是一艘木制的小舟,船家站在船头旋转手里的船桨,平稳地从河面划过……木舟渐渐远去,我的眼前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木丹,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汪洋中往来穿梭。

那是一段早已远去的内史,被尘封在古卷中,虽少人问津,却泛着强烈耀眼的光.... 那是一段关于海陆交替的故事,只是这中间经历的斗转星移我们只能猜测和想象,并借助考古发掘来佐证。

火山做为导致地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对上海地理的形成产生过功不可没的影响。上海地势最高的金山地区,在距今25亿年至11.21亿年间,就经历了强烈海底火山活动,逐渐形成了被命名为为“金山群”的稳定地层——金山就这样成为了上海成陆的源头。

而在更新世时期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的鼎盛阶段过后,世界气候回暖,海平面急剧上升。上海地区以东在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了几级明显的水下阶地。在距今14000年前后,海面回升至负100米左右,并形成相应的平坦阶地和埋藏贝壳堤、埋藏古泻湖。距今约9000年,海平面已上升至负25米左右,今上海东部地区开始沦为滨岸浅海。至距今7000年前后,长江口后退至今天的镇江、扬州一带,形成一个向东开放的喇叭形河口湾。直至6400年前,依旧为一片汪洋的上海大部在潮水鼓涌间,露出了地势较高的金山一带,在这里,介壳动物的残骸与沙砾堆积,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百余公里的贝壳沙带,这条沙带阻挡强潮入侵,承纳江海沉积,分割海陆界限,因其高于附近地面,被称“冈身”。

古冈身自形成后6000多年就没有下沉过,静静守护着这片古远土地的沧海桑田。因为潮汐为冈身所阻,大约3000年前,冈身以西的湖沼逐渐排干,沙嘴无水患之忧后,成为先民最早居住的地区,而当地人利用了金山地区东部冈身、山丘地带就较高地势的有利地形,开始了“山居舟行”的生活,金山也成为上海最早的文明发轫地。

随着平原面积扩张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先民生产、生活逐渐从低丘高墩之上走向平原地带,开启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如今幅员辽阔的土地曾经是一片汪洋,这海陆交替是多少个斗转星移的结果?

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金山先民开始修筑土塘御海,保护海岸线免遭海潮冲刷,但土塘受海水冲击难免崩塌,故时毁时筑。面对不断更迭的狂风巨澜,金山历代先民没有畏惧与退缩,而是以艰苦卓绝的强韧,不断修建海塘,保卫家园。今天的戚家墩以东石塘,约在清雍正时期就已经定型。金山古海塘默默经受着千年海潮的冲击,保护海岸线免遭冲刷。

寒来暑往,上海早已非昨日,但在走街串巷中你还是会发现许许多多关于上海之“源”和上海的“海”的蛛丝马迹。

相关文章

  • 《山居舟行·古上海》

    12月18日,情晨驱车行驶在野郊,四下无人的境地一条大河宽阔而清澈,阳光洒在河面,波光粼粼,驱散了些许凛冬的严寒。...

  • 无题之一

    万里虚舟行一月,更闻江上越人吟。 少住藤山居第五,春风旧梦到如今。

  • 上海行(七古)

    长驱直达虹桥旁, 下车入地两茫茫。 顶上美景皆不见, 地铁已穿黄浦江。 绿叶摇情无限树, 咫尺天涯双失路。 入住平...

  • 【七绝】月宫也可乘舟行

    【七绝】月宫也可乘舟行 文/林海常提篆笔琢心声, 谈古言今话友情。纸上轻松追落日, 月宫也可乘舟行。 平水韵八庚

  • 舟行湖东 舟行湖南 舟行湖西 舟行湖北 不见伊人

  • 舟中、山居自乐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

  • 山居  古绝

    青光宣白夜,大雪浴红旗。 万里心飞语,千年道相思。

  • 山居 古绝

    山青风雨扫,素月古藤绕。 佳鸟弄何音,红心猴果小!

  • 百舸争游一一诗画三峡(299)

    万古多险滩,千秋舟行难。 船队入峡去,夷陵鼓风帆。

  • 山居行

    推门叠翠望欲湿, 误认黑云蔽峰痕。 竹伞白衣未沾雨, 一抹山色忘尘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居舟行·古上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qr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