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孩子勇敢一点。 但往往事与愿违。 看到孩子的一些胆小行为, 我们感叹:“孩子毕竟是孩子”。
其实,孩子的胆小, 有可能是家长亲手“培育”出来的!
先看案例
保罗三岁, 正在自己穿棉衣。 准备和妈妈一起出门买东西。妈妈说:“保罗, 过来, 我帮你穿, 你穿的太慢了。”
保罗看着“能干”的妈妈迅速的给自己穿好衣服,完成了这件他自己要好一会儿才能完成的工作,感到自己真是没用,这样的挫败感让保罗放弃继续尝试,以后就让妈妈帮自己穿衣服好了。
四岁的彭妮跪坐在餐桌旁,看着妈妈把买回来的东西一一放好。 妈妈把蛋托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桌上,又把一盒鸡蛋从购物袋里拿出来。彭妮伸手拿蛋托,想帮忙把鸡蛋放进去。“彭妮,别动!”妈妈喊, “你会把鸡蛋打烂的,还是让我放吧。 宝贝,等你长大点再做。”
妈妈这几句无心之语却给彭妮浇了一盆冷水,让她感到气馁,妈妈加深了让彭妮认为自己很弱小的信念!这对彭妮的自我认知带来了多少伤害?我们知道,即使是两岁的孩子, 也能小心的把鸡蛋放好。 我们见过两岁的孩子很小心的把一个个鸡蛋放进蛋托的凹洞里,当他们完成这件工作,眼睛散发出自豪的光彩。妈妈们也会为孩子的成绩而高兴!
鼓励之术
给予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
我们通常没有给孩子不同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强项和长处。更糟糕的是, 我们常常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扼杀孩子寻找强项和长处的勇气和欲望。彭妮的妈妈保护了鸡蛋不被打碎, 却打碎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的信心。我们高高在上, 认为自己更聪明、更厉害、更有能力。 当一个幼儿自己穿上了鞋,我们却说:“你看, 你把左右脚穿反了。”当小宝宝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结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脸,把餐椅、围兜和衣服都弄脏了,我们会大喊:“看你搞得这么脏!”然后把勺子从他手里拿过来,喂他吃。这些行为向孩子展示的,是他多么弱小无能,而我们多么聪明能干。当孩子通过拒绝张嘴吃饭,来表达他的反抗和不满时,我们却对他生气。渐渐地, 我们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
事情可以失败,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 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孩子觉得他是失败者的言语和行为。我们在工作中学会了“对事不对人”, 同样在养育孩子中也需要这样。——“事情没成功是可以的”、“很遗憾结果没像你想象的那么理想”。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每次的“失败”,只是孩子得经验和技巧还不够,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
巧妙的引导孩子进步, 又不让她气馁
五岁的埃塞尔开心的尝试为自己铺床,她忙来忙去把被子左拉拉右拉拉,最后终于铺好了。妈妈走进她的房间,看着铺的并不太整齐的床说:“我会帮你铺床的,这床被子对你来说太重了。”
妈妈熟练的铺好了床。
埃塞尔费了好大劲铺好床带来的喜悦,被妈妈的成绩冲的无影无踪。她很快就会觉得:“我做这些努力有什么必要呢?反正妈妈比我做得好很多。”
如果妈妈看到埃塞尔自己铺床,表现出愉快,例如她可以说“你真能干,能把被子拉起来”,或者“看看我的大姑娘,能自己铺床了呢!”埃塞尔就会感受到成就的光芒,并且想要继续。不管床上有多少皱褶,那毕竟是孩子完成了一件工作,妈妈应该避免显示自己比孩子做得好。她不要指出埃塞尔留下多少皱褶,而是可以等女儿不在场的时候再铺平整。等埃塞尔再自己铺几次床以后,妈妈可以提出建议,以增加鼓励。例如:“你想想看,如果把被子先卷起来,再一个角一个角拉平,会怎样?”或者:“如果你从这里拉一下,会怎样?”。引导孩子探索,而不是命令孩子。孩子会享受到进步的喜悦。
该换床单时,妈妈可以邀请埃塞尔和她一起铺床,并同时玩说话的游戏:“我们现在各自找一个床垫的角,把一部分床单掖在下面。现在咱们一起把床单拉到床头。你好,床头先生!”从这类游戏中,母女俩一起愉快的做事,孩子也能愉快的学习,并且妈妈不会给孩子“你不会”的感受。
我们要学会支持孩子的勇气、自我认知信念, 关注孩子微小的进步。这里用“关注”, 而不是“赞扬”, 是有深意的。
对孩子来说, 归属感需求, 是一个非常强烈的需求。 孩子需要获得关注, 来为自己“定位”,获得归属感。如果一个行为能带来“关注”,孩子就会重复、强化这样的行为。
对父母来说,能“关注”微小进步,很不容易。 通过练习换位思考, 可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假如你自己是孩子,能力正在发展,会如何? 会不会为一点点的细微进步, 感到欣喜?假如你父母忽视你的一点点进步,你会不会受到打击?你还会努力进步吗?
慎用赞扬
作为“鼓励”的一部分, 赞美则要谨慎使用。它可能有危险性。如果孩子将赞美看成是给自己的奖赏,那么少了赞美就会让孩子觉得被贬低;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在每件事上得到赞美,那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孩子做事情是为了得到赞美,而不是因为自己做出贡献和努力而心生满足。因此,这样的行为容易强化只有得到赞美才有价值的错误观念,导致挫败和气馁。在这种情况里,最好用一些简单的话语鼓励。例如:“我很高兴你会做这件事”,“真不错”,“谢谢你所做的”,“看,你能做到”。这些话语传递的信息是:你做到了,我关注到了。
万万不能比较
八岁的苏珊和十岁的伊迪丝拿着成绩单回到家。 伊迪丝兴奋地跑向妈妈, 而苏珊悄悄地溜进自己的房间。 “妈妈看! 我全都是A! ” 妈妈看了伊迪丝的成绩单, 显得很高兴。 她问伊迪丝: “苏珊去哪儿了 ? 我要看看她的成绩单。 ” 伊迪丝耸耸肩: “她可不像我,成绩这么好。 ” 接着评判道, “她很笨! ” 妈妈一眼看到正要出去玩的苏珊, 把她叫了回来: “苏珊, 你的成绩单呢? ” 苏珊慢吞吞地回答: “在我的房间里。 ” “你得了 什么成绩? ” 苏珊不肯回答, 站在原地, 垂着眼皮盯着地面。 妈妈说: “我猜你的成绩很差是不是? 去把你的成绩单拿出来! ” 妈妈看到苏珊得了三个D和两个C, 一下子气炸了 : “我真为你感到丢脸, 苏珊! 你有什么理由考这样的成绩?伊迪丝总是成绩很好, 你怎么就不能学学姐姐呢? 你总是又懒惰又粗心! 真是咱们家的耻辱! 你不能出去玩, 回到你的房间去! ”
大多数人认为,鼓励会刺激两姐妹竞争更加激烈,而事实并非如此。让两人竞争加剧的,是让受挫的一方觉得更加没有希望,领先的一方产生需要永远保持领先的信念。领先的一方因此可能会产生过度的雄心,为自己树立不现实的目标。她会认为:除非自己一直领先,否则就会成为一个失败者。要想鼓励苏珊,妈妈必须不再把伊迪丝当作她的榜样。所有的比较都是有害的。苏珊只能通过自己产生内在动力,而不是模仿伊迪丝。只有当妈妈表现出对苏珊的信心,才能够真正帮助她。现在,即使苏珊努力,也是在迎合他人的期望。只有重拾真正的信心,苏珊才能改善。妈妈应该避免批评,把注意力转移到苏珊的进步上,别看是小小的进步,这至少是鼓励的开始。
让我们看看同样情形可以怎样不同处理,试试看如何鼓励气馁的孩子。
苏珊和伊迪丝拿着成绩单回到家, 苏珊悄悄溜进了自己的房间。 “妈妈看, 我全是A! ” 妈妈看了看伊迪丝的成绩单, 并签了名, 说: “真好, 我很高兴你对学习这么感兴趣! ” (请注意, 妈妈评论的重点, 不是成绩, 而是学习本身。 妈妈改变了以前的赞美, 而是就事论事。 ) 妈妈也知道苏珊在逃避自己的成绩。 她等到和苏珊独处时才说: “亲爱的, 你需要我在你的成绩单上签名吗? ” 苏珊很勉强地拿出成绩单。 妈妈看过后签了名, 对苏珊说: “我很高兴看到你对阅读这门课有兴趣 (她两个中的一门) 。 阅读很有趣, 是吗? ” 妈妈抱了抱苏珊, 并建议她: “你要不要帮我一起摆餐桌? ” 她们一起摆餐桌时, 苏珊有点忐忑, 忍不住说: “伊迪丝全都是A, 而我大部分是D。 ” 妈妈说: “你能不能和伊迪丝的成绩一样, 这不重要。 即使你们成绩不同, 你也有可能对学习感兴趣。 而且, 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好很多! ”
我们能够想象妈妈态度的改变对苏珊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苏珊会不敢相信。妈妈改变了想法,她不再认为只有伊迪丝才能考好,而苏珊在学习上永远不会有起色。对于苏珊而言,她几乎已经确定,任凭怎么努力,自己都不可能取得出色的成绩了。而她努力在阅读这一门上得了C,这是她的长处。当妈妈对她的努力表示认可时,就给了苏珊重新认知自己地位的机会,她也能重新看待“需要压倒才能赢得竞争”这件事。妈妈的做法激励苏珊进一步努力,让她看到即使是C也是有价值的。她会感觉到:“如果得到C是好事 (不再觉得没有希望) ,那也许我能做得更好。”这个小小的希望就成为了苏珊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苏珊更加努力了。
鼓励之道
以上聊到鼓励孩子的一些方法,即“术”的东西。 不幸的是,鼓励孩子并没有标准答案。 因此家长需要掌握更深层的知识。即“道”的东西。
换位思考:如果你与巨人共处一室,会如何?
在孩子眼里,大人们显得极度巨大、高效迅速、无所不能。当孩子有了这些感受,只有他们与生俱来的成长勇气支持着他们不放弃成长。孩子的这种勇气太棒了!
设想我们和一群巨人同处一室,我们能不能做到像孩子们那样持续给自己勇气?虽然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觉得自己能力甚微,可是他们用惊人的成长愿望和勇气,克服自己这种渺小羸弱的感受。
他们渴望成为家庭内平等的一分子,然而当他们在努力尝试给自己这个定位时,不断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正是我们目前普遍的养育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沮丧气馁。
用这样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后, 家长就能调整养育方式,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适时的鼓励。
孩子的学习能力: 探索, 反馈, 调整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孩子的学习, 不仅是通过学习知识来体现, 更重要的,体现在探索->反馈->调整上。
孩子通过各种尝试, 探索,来感知这个世界,来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即“定位”。
孩子需要获得自尊、归属感、成就感。如果他的探索给他带来了这些正面反馈, 他就会延续这样的行为。而如果某个行为长期得不到这种正面反馈,他就会放弃这样的行为。
这就是孩子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的能力。这是孩子学习能力的表现。
如果家长在孩子进步时,及时给予关注,孩子就会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努力。
如果家长忽视这些进步(因为在家长看来,太微小了),甚至否认这些进步,孩子可能会放弃探索,转而用其他方式获得关注。比较严重的后果,是孩子可能表现行为不端。这些不端行为能招致家长的批评。因为家长的“忽视/否认”的反馈,孩子在心里坚信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做出贡献。而不良行为虽然不好,却能够让他得到关注。正所谓“挨打总比被忽视强”。
经常反思
学到了这些心理学知识,家长就有能力去反思:“我的这个方式,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我给孩子怎样的反馈?孩子可能根据我的反馈如何调整他的行为?”
每个家庭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鼓励没有标准答案, 家庭教育也没有标准答案。 家长唯有术与道兼修, 才能做一个好家长。
家长, 你别气馁
可能读到这里, 你会发现自己犯了很多错误。当你感到忐忑、内疚,这时请意识到自己有挫败感了。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那我怎么做能让事情更好”这样的思维方式上来就好了。总是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只会削弱你的勇气。谦虚的承认自己会犯错,这并不影响你的个人价值。 值得高兴的是: 发现错误,正是进步的开始。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关于春雨学堂-----
“世界这么忙, 谁还有空陪孩子啊喂!”
“我有钱!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教育肯定没问题吧?”
“孩子还小, 不需要教育吧?”
“什么?教育孩子有很多学问? 可是没人教我啊!”
“我孩子完全不听话, 我要崩溃了!”
作为70/80一代, 我们当了家长,却毫无准备。
就像还没学格斗, 就上了战场。
~~~~~~机智的分割线~~~~~~
春雨学堂致力于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
春雨学堂,让您教子有方。
春雨学堂,让你教子有方 春雨学堂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