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好些书,好久没这么买过书了,而且还认真的去看了。当我在ca群里晒出一本新书时,群里一个小伙伴问,奇怪了,怎么都看起书来了,我在看到那句话时,也做心里反问自己,为什么之前却没怎么看书呢?以前我总是下意识的给自己找个借口,我不喜欢看书,我看书看不下去!然而真正的原因是,我是安逸的过日子而为内心寻找一个消极的借口。
昨天从当当网定的《好好学习》到了,作者成甲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却拥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一开始,作者也是大量的阅读,每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同时还保持了每天两小时的反思晨修习惯。后来作者感到困惑:感觉学了很多东西,看了很多书,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看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用上,隔段时间就忘了。这就促使他寻找一种“怎么学习”的方法。
一、学习知识为了什么?
我们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1、解释问题,2、解决问题,3、预测问题。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回顾自己过去一个多月的学习,有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认知有改变了,行动还没跟上来。
二、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你每天看那多书听那么多音频,如果行动没有发生改变,你看的和听到的都只是些信息。
三、学到的知识如何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知识管理大概存在三个维度:一是数据管理的维度。比如怎么保存?怎么归类?怎么搜索?怎么贴标签?等等。二是信息管理的维度。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学习精度和泛读的区别、刻意练习等等。三是底层规律的维度。这是自己认知深度:在大量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当我们掌握底层规律并以此分析问题时,即使一个新手,也能瞬间超越众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职业”专家。后来作者根据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提出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称为“临界知识”。这是套用了核物理学中一个名词——临界质量。
四、如何获得能改变我们行动的知识?加深我的认知深度。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的时代,我们拼什么?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太多也太容易了,收藏了很多公众号,订阅了很多文章,反而让人产生了知识焦虑。焦虑于自己的无知,也焦虑于自己为什么这么多美文看不完,看完了又焦虑于“看过了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认知优势构建角度看,我们知识积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拼的是知识数量,看的越多,拥有知识越多,懂得越多;第二阶段拼的是知识获取的速度,谁更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知识,谁就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第三阶段,是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深度。
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