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司马迁的精神--隐士与入世、理想与现实

司马迁的精神--隐士与入世、理想与现实

作者: 无怀氏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4-06 17:42 被阅读0次

    司马迁的《史记》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博大的思想。

    他标榜隐士:

    三十世家以吴太伯为首无非突出其三让天下,因为吴国显然没有齐国、鲁国那样的特色;七十列传以伯夷叔齐为首无非突出其高洁好义饿死首阳,因为此二人也没有管、晏的作为,老子、韩非的思想。此外,在《日者列传》还有一例,即司马季主与贾谊,贾谊乃文帝朝初期朝廷第一头脑,但此传中,贾谊显然在司马季主之下,此为史迁标榜隐士的又一例子。

    这种标榜并非崇尚,而是因为隐士向来容易被大众所忽略,司马迁自己也说:“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後世哉? ”司马迁将这几位隐士人物拎出来,体现了他对历史的体察入微。试想,吴国之于诸国,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伐纣,司马季主之于汉初,都是微乎其微、没有影响的。然而仅此三人,便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所谓“高手在民间”的话,莫不都指这些隐士一类的人物吧。

    然而,司马迁只是向往他们的品格,对于他们所处的显示环境,则不认同,他在《货殖列传》中说到:“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说的明白一点,没有伯夷、叔齐、商山四皓那样的范儿,穷的叮当响,还喜欢说帝王将相们的是非,在乡里充当道德标兵的角色,也是很可耻的了。

    司马迁说的太一针见血啦,但凡五经、三皇五帝之事,往往都是宫廷里的人所关心的。大概在宋代以前,印刷不便,书籍都不是一般人读的起的。但凡先秦诸子之书,都是针对有权力的人而写的(这是当时的时代环境使然,并没有别的),《老子》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仅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这书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庄子》、《韩非子》等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所谓的“贱民”,他们虽然看不到这些书,但是在一个地方,也会受到当地文化风气的习染。一些故事、传说都是知道的。他们有精神上的追求,但是在行动上不能知行合一,做事的时候七歪八倒,讲起道理来义正言辞。这是不足取的,所以司马迁要进行讽刺。

    所以司马迁也褒奖民间的奋发有为之士,《货殖列传》中,他列举了十来个民间“企业家”,他们都富甲一方。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不得不深切感到金钱的作用,班固认为史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是他的弊端。结合史迁的经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班固的话固然也是没错的,但他还应看到史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另一句话:“此皆诚壹之所致”,他这样记录到:“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富”,这难道是崇尚这些行业吗?他不过是告诉大家,真要赚钱致富,要专一于一行才行。贫穷的人(我也是)的问题,往往在于不专心,不专心就不能有新的发现,开辟新的路子(稻盛和夫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专心有错吗?专心是古今中外都提倡的,中国古代先王的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非要人专心,净土宗的念佛,也不外乎专心,信上帝,拜安拉,哪一个不要专心呢?人之所以不能专心,往往被欲望、习气所禁锢,排除这些影响,是儒释道三家都提倡的。

    所以,司马迁用巨眼观照世人,他发掘并记录民间的高士,也鞭策那些贫贱的人。这在他那个时代,是极为罕见的。

    但我们也不能执着于司马迁关怀民间这一点而夸大其作用。他在仕途上毕竟是失败的,如果他在当时做个好官,泽被当时的汉廷,难道不比用一辈子写书更好吗?“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巨著的背后往往是不得志的一生,孔子如此,司马迁如此,王夫之也如此。与其要他们的书,不如要他们光辉灿烂的人生。但是,他们既然有那样不顺的境遇,依然能这样努力进取,将自己一生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将他们高洁的精神境界用文字保留下来,也是极为伟大的了。我们大概不要把孔子当成孔子,不要把司马迁当成司马迁,而要把他们当成自己,在自己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中贯彻他们的精神,这样才不用望洋兴叹,而可以积少成多,以期善境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迁的精神--隐士与入世、理想与现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wb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