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年龄、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身边自然会出现各种“专家”、“大师”,就像机场里面每日播放着养生、成功,像我身边出现最多的“面试经验”、“如何在一个职场立足”。有用与否不说,我想问的是:看多了这些,你就会成为他/她(或者是它)所描述的那种人吗?
如果这种例子举得太极端,你要说那些都是骗钱的没什么真材实料,那我换个说法,你每天流连于下厨房、知乎、家庭医生、豆瓣、简书这些能人辈出的网站或者app,你就会成为一个好的厨子,能够提供知识和建议的回答者,好的写作者或者好的乐评人、影评人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不是否定阅读他人对一个人的帮助,但那是缓慢的过程,若是长久不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提高辨识的能力,就算再好的内容、再牛的大神,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一句压根没懂还得死命记住的“黄金准则”,毫无应用可能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沉淀大量优秀答案的社区,作用和“成功学”、“养生学”(或者来个吐槽学?)没什么区别。
我绕了一个圈子,要讲的不过是最浅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最好懂的法则却最难做到,信息的获取看似十分容易,用起来却越来越难。百度再好用,知乎的收藏夹填的再满,都及不上打开书,摊开纸,拿起笔,用最笨的方法一点点啃,一点点记,一点点写来得有用。
那么问题来了,你了解你自己吗?你敢于表达自己吗?
前段时间我刚刚读完桑德尔的《公正》,在写书评时顺手点开百度,忍不住就找到了对《公正》的书评。我认为桑德尔对公正的评价虽然不清,但书中提出的例子给了我很多不同的角度,每一个章节的观点还是表达清楚的。而我搜索到的内容,不满桑德尔含混不清的表达之外,还细致的指出了书中前后矛盾的地方,最后提出桑德尔对几个哲学家观点的描述完全是无稽之谈。看完人家的,再回顾自己的想法,一下子不敢写了。
记得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写的多是吃、书、影。吃这方面还好,我只是会模仿一些风格(比如看《欲望厨房》就把食物写的充满情欲)。问题出在书和影,每次写都会忍不住看别人的评价:这个说的好,那个说的妙,哎,这我咋没想出来呢?之后在写作中直接拿来用我的话“翻译”一遍就用了。长此一来可不得了,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看人都得踮个脚往下瞧。
假设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完善自己、学习知识,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在某一方面挂着更高头衔(这个头衔值得并不一定是实在的名号,也可以是字里行间表现出的)的人,他们的表达会影响你,这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对具体事物的判断不同,怎么办?
要我说,一个是勇敢,是华斯勒面对强权依然喊出的那句“Freedom”;一个是接纳,也就是不要抹去你的,也不要贬低他的,各自的想法拿出来,仔细看看有没有道理,他那里瞎扯,你哪里不够。如果力有不逮,那咋办?继续学呗。
让我来说简书的slogan,我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就是“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表达内心的想法,那是独一无二的你”。
说到底,人家说永远是人家的,你得张嘴说你的啊。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戳这里→打赏可以打赏我,谢谢你的喜欢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是思遥,这是我的一周四篇计划,欢迎你加入或是督促我。想要看更多内容,可以来简书,这是国内最好的写作平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