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杀了哥哥和弟弟,还强抢兄嫂,这样的人非但没有被世人唾弃反而受万人敬仰,这可能吗?
答案是,事实就这样发生了。
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太宗。
如果看私德,这厮逼父亲退位,杀了哥哥和兄弟,还灭了他们满门——倒没有全灭,留下漂亮的兄弟媳妇霸占过来,但如果“从大局着眼”,正是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万民造福。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或者说,站在“外人”的角度,谁在乎你李世民有多坏,反正你杀的都是你自己家的人,你只要把国家治理好,让我们得到好处,我们就拥护你,歌颂你。
看结果、看能力已经是我们现代人习以为常的观念了。那些开跑车的小伙总让我们投以羡慕的眼光,哪怕谁家的墙上多写了一个“拆”字,那也是令多少人为之动容。
让我们把眼光在放前一点,春秋时代。《大学》作为四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来自于《礼记》。所谓大学,即大人之学。开篇第一句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很明确,“大学之道”一共只有这三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可以统称为“三纲领”。接下来分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八项,统称为“八条目”。
听起来好像不是很难,至于具体怎么做,那就要按照“八条目”的次序:一个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就要先治理好他的国;要想治好国,就要先管好家;要想管好家,就要先从个人修养做起;怎么修养呢,要先把心思放端正;怎么才能把心思放端正呢,那就要先有诚意;诚意从哪里来呢,从“致知”来;怎样“致知”呢,要先从“格物”做起。
宗法关系里,统治者的个人品德尤其重要,上梁不正就会下梁歪,所以才要格外强调“正心诚意”。
前后对比,现代的观念与古代的观念真的是大相径庭。如果两种观念让你选择,你会如何抉择。
确实,私德好的人固然不一定都会把社会治理的妥妥当当,私德坏的人也不一定把社会治理的很差。但是放在更大的样本量更长的时空维度来说,站在统计学的角度,前者治理好社会的概率要比后者大的多。
态度和能力有时候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只能选择其一,你会选择态度还是能力?
态度,包括是否积极主动、富有责任心、愿意协作,这是养成的性格;能力,包括是否有做这件事的知识储备、是否有多年的经验、是否有相关的资源等,这是习得的技能。能力还是有机会习得的,但是改变态度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能力。
西方的企业界有句圣经一样的话:We hire for attitude, and train for skill.意思是:我们雇态度好的人,然后培养他们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