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四川宜宾地震。我的印象里,这是四川地区5.12汶川地震之后,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在全国悲痛之于,自然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存在,比如那两位调侃“地震”的主播,好像现在已经凉凉了。可见人们对于地震来说,还是感同身受的。
地震,不光震裂了建筑和大地,还有人们的心理。
一23岁小伙,小煜(化名)四川北川人,在汶川地震中经历亲人和朋友离世,2017年到九寨沟玩时又遭遇地震。本次地震,他在成都一高层看书时感受到地面摇晃。
非常“幸运的”成为了经历了四川三次大震的人,也因此一度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样冷冰冰的说,任谁也没有感觉。那就请您点开上面的视频,感受一下母亲面临二选一的抉择的时候,沉默的那两三秒心里在想什么。
《唐山大地震》上映的时候,有着这样一句宣传语“23秒,32年”。
如果要问地震给人类个人带来了怎样的灾难的话,这句话可能就是最好的回答。
地震,仅仅持续了23秒,将其留下的废墟清除,几个月足矣,重建的话,几年也足矣;但是将它留在人心中的痕迹抹去,32年不足矣。
绝大多数灾难幸存者、搜救者以及照顾者都会经历一定的压力。戳链接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这些压力会一般持续数天到数星期,可能会产生恐惧、悲伤、罪恶、无助等负面情绪,出现疲倦、失眠、身体疼痛、紧张、心悸等不良反应,感觉周围人无法信任、无法亲密,感觉被拒绝、被放弃,进而有可能产生畏难退缩、工作问题、学校问题等等。
地震对于不同处境的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冲击:
对于幸存者来说,亲身经历生死关头之后心有余悸,也可能在逃过劫难之后,自觉苟活而对不起死者,产生罪恶感。
对于救难人员来说,日以继夜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
而对于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愤怒、指责可能接踵而来。
对社会大众来说,间接接收到灾难讯息的民众,内心蒙上阴影,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
灾后的心理变化,也分为了四个时期。
(1)冲击期。
在这个阶段,危机当事人可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表现出震惊,恐慌,甚至是木僵的状态,危机当事人处于完全的心理失控、失衡的状态。
(2) 防御期。
在这个阶段,危机当事人可能就渐渐地从冲击期中震惊的状态中慢慢走出来。
主要表现为:危机当事人可能会竭尽全力,想要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感。
但当事人所采取的方法往往是不成熟的。
比如,他会应用一些他惯用的应对急性突发事件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否认家人离世,回避见人,不跟他人交流,过量吸烟喝酒等行为,来缓解他内在的消极的情绪。
(3)解决期。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危机当事人开始逐渐接受现实,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寻求各种资源,努力地解决,想方设法寻求资源,努力做出一些调整。
(4)成长期。
实际上对于一部分危机当事人来说,表现为在经历这次危机事件以后变得更成熟,自我力量会变得更加的强大。
他们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刻地理解,珍惜生活的时光,珍惜人间宝贵的情感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