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外地上班,每天打电话给他爸爸。
他们的对话,我差不多可以背出来。
一般是儿子打电话过来。
爸爸“儿子,下班了吗”,
儿子“刚下班”,
爸爸“吃饭了吗”,
儿子“没有”,
爸爸“那赶紧回家,打车回家,不要坐地铁了”,
儿子“不行,她(媳妇)要减肥,我们准备走路回家”,
爸爸“减什么肥,她都快廋成干了,长胖一点好看,跟她说,不要减肥”。
儿子一边回答好的,一边埋头继续跑。
老公挂了电话,跟我说,“你要劝劝媳妇,那么廋,还要减肥”。
我的观念,减肥健身是年轻人自己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干涉,况且他们也不听。
我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公听“不要管他们的事情,讲了多少次了,他们也不听”。
老公听了不高兴“我家儿子,我还不能讲”。
我说“不是不能讲,讲了没有用,何苦浪费口舌”。
老公怼我“讲总比不讲好”。
我的意思,无效的建议不需要反复讲,这样只会激起他们的反感,不会有半点行动。
学习心理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改变别人是很难的,如果你想改变别人,前提是必须要先改变自己。
所以,我现在一般不会随便给他们提要求,他们不接受,我自己不舒服。
老公不明白这个道理,他按照自己的思路,一如既往的不停的要求儿子,要这样……,不要那样。
他生我的气是,认为我没有帮他,还否定他。
我反思自己的思路也是有问题的。
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观自信,不愿意接受别人否定自己,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偏见,难以扭转。
我的问题就在于,我和老公沟通时,没有考虑这个前提,总而是直接否认他对儿子的建议。让他感到很受打击。
他抗议我“难道说儿子都不行”,他认为我在反对他的理念——老子讲儿子是天经地义的事。
其实,我不是批评他教育儿子有错,而是认为他教育儿子的方式需要改变,因为,他一直用这种方式,并没有起到效果。
我否定他,仿佛显示自己比他高明,这是他不愿意接受的。
这也是沟通的大忌。把“天”聊死了。
沟通是要达到双赢的目的,是要保证双方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
老公的目的,一切为了儿子,希望儿子过得好,身体健康。
我其实是赞同他的目的,只不过不赞成他的表达方式,但是我用简单的否定把一次良好的沟通生生“掐断了”。
儿子比我略好一点,虽然行动上不会改变,可能每次口头上答应得很好。让他爸爸心理得到满足——儿子比较听话。
我现在的偏见是,总希望自己的建议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否则就认为是做无用功。
其实,这样的情况太难实现了。
让自己改变都已经非常艰难了,何况是想改变别人。
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我不愿意给别人提出善意的建议了。包括自己的家人。
我应该怎么办?
既然想构建幸福家庭,希望儿子他们健康快乐,我应该用学到的知识想办法帮助他们,而不是用消极思维方式,认为“既然不行,索性就不做了”。
比如,从明天开始,老公再和我商量儿子的事情,我要改变说话以往的说话方式,不是一句话让他“封口”,而是和他讨论一下用什么方式和语气,可以取得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