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第三章:战士之军事奥林匹克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城濮之战,这场战役中发生了什么呢?
易中天:这场战役时间为公元前632年,双方为晋文公带领的晋国和成得臣带领的楚国。开战前楚国的使者是这么说的:敝国的战士,恳请与贵国的勇士做一次角斗游戏。君上靠在车里观赏就行,下臣愿意奉陪。
艺凡:晋国是怎么回复的?
易中天:晋文公则派使者回答说:敝国的寡德之君,已经接到了大帅的命令。寡君之所以驻扎在这里,是因为信守当年的诺言,遇到贵军要退避三舍。如此而已,岂敢抵挡贵国的威武之师?不过,既然敝国还没有接到贵军停战之令(其实是已经宣战),也只好拜托大夫您(指楚国使者)转告贵军将士,驾好你们的战车,忠于你们的国事,明天早上见。
艺凡:这仗打的,先礼后兵,有点像球赛。
易中天:在春秋时期的战争,都这样,而且打仗基本上只打一天,比如刚才说的城濮之战,就只打了四月初二这一天。初三、初四、初五,胜利了的晋军原地休整。吃完楚军留下的粮食,就启程回国了。
艺凡:那地点也像球赛一样,双方同意的吗?
易中天:是,一般在国境线上。国境线叫“疆”,所以叫“疆场”。国境线在“野”,所以叫“野战”。
艺凡:野战是不是就粗鲁了?
易中天:也不是,和疆场差不多,都互派使者。说话都很客气。
艺凡:那不宣而战,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易中天:战国后期,所以春秋的战争更像球赛,甚至有达到一般停下来行礼的。
艺凡:这?仗不打了,行礼?
易中天:对,公元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大夫卻至(卻读如却)三次遇到楚王,每次都要下车,脱下头盔,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这时的楚王是共王,同样彬彬有礼。他甚至派了一位使者带着一张弓,去慰问卻至。
艺凡:怎么慰问的?
易中天:使者代表楚王说:刚才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有一位穿浅红色军装的人,真是君子啊!他见了寡人就小步快走,会不会受伤了呢?
艺凡:卻至怎么回复的?
易中天:脱下头盔行礼:伟大的君上!您卑微的外邦小臣卻至,追随敝国寡德之君参加战斗,承蒙君上恩准披上了盔甲。公务在身,因此不敢当面叩谢君上的亲切关怀。拜托贵使禀告君上,下臣身体很好,正要与贵军决一死战。
艺凡:这么客气啊。
易中天:两个人如此这般地客气了半天,这才依依惜别,然后继续战斗。
艺凡:那时候打仗,礼比胜负更重要啊。
易中天:对,讲礼仪,就讲规则。第一条,不斩来使。第二,不以阻隘。就是不在险隘的地方阻击敌人,一定得在开阔地带堂堂正正决战。第三,不鼓不成列。就是对方阵势摆好之前,另一方不能击鼓进军。第四,不重伤。就是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第五,不擒二毛。就是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人,应该让他回去养老。第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时,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所以在春秋,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因为跑五十步就安全了,你跑一百步干什么?
艺凡:绅士风度。这些打仗规则是谁定的呢?
易中天:不知道。
艺凡:当时每次打仗都这么讲规矩吗?
易中天:也不一定,春秋的战争目的说得好听,是维持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说得难听点,也不过争当江湖老大。老大可是要以德服人、以身作则的,事情就不能做得太过分。这样的战争,自然列阵如球赛,宣战如请客,交手如吃饭,格斗如竞技,温文尔雅,费厄泼赖,最多温良恭俭而不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