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萝茉莉
端妃在整部《甄嬛传》出现次数不多,每一次却实至名归。
可谓精力不够,刀刀致命。
今天就从她第一次亮相讲起。
首先,为什么前面众小主觐见皇后各嫔妃时端妃缺席,偏偏选择温宜生日宴这个时间点出现?
从行事风格上看,前者是【无效社交】,而端妃只做对自己生存发展有意义的事。
【无效社交】是指无法给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
新小主入宫觐见老前辈,多她一个不多,少她一个不少,去不去无所谓。当时皇后与华妃鼎足而立,视同水火,让她们“狗咬狗”,自己隔岸观火多好,为什么要掺和进去当炮灰?
比如齐妃,每次坐在那只能尴尬,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简直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加上端妃和华妃本就是死对头,一出现必定引火上身,当着新人面给自己难堪,下不来台,实不上算。
出现捞不到好处,还极有可能惹一身骚,这时候【躲懒】不出现是最妙的。
【端妃的病】是一种很玄的东西,需要的时候,总是来的刚刚好。
现实生活里有太多【无效社交】的场面,比如商务宴请上你一言我一语,热络地如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酒过三巡称兄道弟互诉衷肠,名片拿了一大把,微信扣了圈地扫,最后不过成了“躺尸”在通讯录的数字而已。
有多少时候,我们为了微信里不断上升的好友数,忽视了真正在意自己的你我他。
最后,不过是在凌晨三点的夜,徒劳对着陌生的喧嚣,隔着人海空唱“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无人问津,已无回音。
再往深想,端妃在宫中的立身之本是凭借着皇上对【红花事件】生出的愧疚与怜惜之心。
其实安陵容一直以来的生存法则也是如此,尤其是流产之后,皇后说的这番话:“如果鹂妃够聪明的话,就会知道一个男人的怜悯和同情,足以让她站稳脚跟。”
现实中很多【相处相伴】除了以爱之名,底色里往往还隐藏着愧疚。只要抓住愧疚这根稻草,让它生根发芽,自然可保无虞。
端妃看穿了这点,也善于利用这点。
她的强项是把这份【愧疚】拿捏的刚刚好。
其他人,无论皇后各妃,还是新来的小白们,维护与不维护与生死存亡并没有太大价值。
后来背叛华妃的曹琴默和端妃此时的处境很像,她们同样做了皇上手里的枪,只是曹琴默选择把主攻方向对准了甄嬛,选择相信甄嬛的话,在皇上面前屡屡进言要置华妃于死地,以为与甄嬛结盟,借着宠妃的东风就能顺利出坑,没想到机关算尽反被人坑。
如果能学学端妃,或许凭着皇上的一点【对不住】和对温宜的【顾念疼惜】,逃过一劫。
端妃比曹琴默清醒的多,她的第一目标人物始终是皇上。
入宫觐见这一趴,皇上缺席,由皇后唱主角,端妃自然无需趟这浑水。温宜生日宴可不一样,皇上妥妥C位,端妃要在宫里活着,要有妃位的体面,自然是要趁机公关的,这一局,由始至终她都是冲着皇上的。
加上宴席上前朝后宫顶配阵容,自然是“一网打尽”的最佳时机。
她要让所有人知道在这个宫里,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
之前有人觉得端妃是为甄嬛而来,为温宜而来。
我觉得两者都不是。与甄嬛结盟也好,抚养温宜有个女儿傍身也好,都只是解决【活的好与坏】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是否能活着】的问题,现在后者悬而未决,谈前者恐怕是痴人说梦。
这次她来,首先是要解决能不能继续活下去的问题。
她要和皇上谈判,争取利益。(下一篇详细写)
至于发现甄嬛这个未来的战略同盟,为抚养温宜埋下伏笔,则是她周全大局,顾念所有人收获的副产品。
最近有个很火的词叫【长期主义】,是指一种为了长期目标或结果而做决定的实践。
我觉得长期主义说到底不是靠算计人心,而是对生命心怀敬畏,有所顾念。
从前也曾误会过端妃的初衷。
如今看来,她的一句“皇上又得佳人”已经是在对甄嬛做“莞莞类卿”的暗示,满堂佳人何其多,新人又不止甄嬛一人,以甄嬛的聪慧其实早应该有所察觉,有所寻究,有所警惕才对。
难不成真的要指着鼻子说:“你这女的就一替身”才叫叮咛么?
聪明人之间是不说傻话的。
只是有些时候有些情境下,再聪明的人也会被蒙蔽,再敏锐的触觉也会顿感。
此时甄嬛已经掉进被爱编织的情网里,相信着这辈子与皇上不会失联的爱,相信着爱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她在爱的苦海里翻腾,任凭雨打风吹去。爱的力量可以感天动地,怎是区区端妃可以唤醒的……一心要给皇上生儿子的眉庄,甄嬛和她那么多年的情谊都拉不住,何况是一面之缘的端妃。
聪明如端妃很难去做“交浅言深”的“告白”;聪明如甄嬛恐怕也很难相信“交浅言深”的“善意”。
就这件事来说,聪明人之间也有无法逾越的隔膜。
但隔膜之外,人情之内,怎么忍心去怪责端妃那一丝起心动念的“提示”,如若有,未免过残忍。
命运之于端妃的已然足够荒芜,能够在贫瘠的生命里,在辗转求生的不易里,挣扎着残存一丝缥缈的善念,已经太过难得。
这宫里知道莞莞类卿真相的皇上、皇后、太后全部守口如瓶,也没有因此事受到指责,凭什么端妃要背起这重枷锁呢?
人人心里都有一条“恶龙”,或许我们本不必草木皆兵的太过洁癖。
端妃真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么?
只不过是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将一点舐犊之情,寄予在一个项圈之上,送给温宜而已。
既出钱又出力,最后还落了埋怨。
何至于此。
华妃与曹琴默的桩桩件件,哪一件是端妃主使,端妃策划,端妃撺掇的?不都是她们亲力亲为,想破了脑袋搞出来的,最后俩人罪有应得,端妃收养幼女,避世于纷争之外,结果“去母留子”的屎盆子直接扣她头上了……
于心何忍,此情何堪?
纵然,人不能太拿自己的付出当回事儿,但反过来说,也别太拿别人的善良不当回事儿。
最后想用稻盛和夫讨论人性的一段话做结:“你总是生气,是因为你太过追求人性的洁癖。别人达不到你的标准,你就会生气。但是我们要记住,人性中所有美好的特质,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非对外衡量的标准。如果我们总是用衡量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甚至衡量世界,那我们的内心,就只能装得下自己。”
尊重别人的来路,给人一点顾念,就是对自己一分放过,相信人间有善,才能与美好不期而遇。
本文作者:萝茉莉。80后野生写手,白天驰骋职场,晚上写字自娱,用心感受,真诚表达,恣意生活,从容变老。甄嬛传、知否剧评陆续更新,欢迎关注,陪你看剧浅谈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