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发布于《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小时候被父母多次诓骗的孩子,长大之后撒谎的可能性往往会更大。
哪怕是一些在家长眼中看起来无关紧要的谎言,如“把口香糖吃进肚子里,肠子就会黏在一起”亦或者是“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会把你带走”等等。
其实,这些谎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与行为,家长以撒谎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这种手段被研究人员称为“撒谎式育儿”。
为了找出撒谎式育儿的弊端,研究人员找来了许多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让他们试图回忆小时候父母对自己说过的谎言,以及长大之后他们对父母说过的谎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研究结果证明,那些从小就接受撒谎式育儿的孩子,成年后对家长的欺骗行为也更多,具体表现为对父母不坦诚相待、掩饰自己的行踪以及人际关系等。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撒谎式育儿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些孩子在长大之后,可能出现心理失调、侵略性强、不守规矩等问题。
由此看来,撒谎式育儿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
话虽如此,不过相信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地有过被家长哄骗的经历。
我们无法否认,有时候谎言的威慑力对于孩子来说往往比严肃说教来得更有用一些,例如当孩子哭闹不止时,以常见的手段去安抚孩子收效甚微,但倘若此时用谎言去“吓唬”孩子,效果立竿见影。
两厢对比之下, 似乎“撒谎式育儿”要来得更省力一些。
由此看来,撒谎式育儿的盛行,主要还是因为家长贪图省事儿,想着三言两语能解决的事情,就不必多费口舌给孩子解释。我们不能否认,这样做确实能够节省时间,长此以往,家长就会习惯性地用说谎的方式去解决孩子所抛出的一切问题,有时候甚至还会刻意地去误导孩子。
然而,家长们没有考虑到的是,万一孩子发现家长在说谎,那该怎么办?其实,当孩子多次发现家长撒谎的时候,ta们对家长的信任值也会随之而逐渐降低。尤其是家长告诉孩子不能撒谎,但是自己又不能以身作则,这潜移默化中也会让孩子也变得不诚信。
谎言也有善恶之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一个善意的谎言无疑能够让人感觉到世间的美好。因此,家长也应该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撒谎这件事情,在不影响孩子价值观的情况下,一些善意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随着孩子年龄渐长,那些与生活常识、性启蒙相关的话题就不能够用撒谎来蒙混过关。
家长与子女相处时需要“少一些谎言,多一些真诚”,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尽量避开“撒谎式育儿”,并身体力行地引导孩子学会诚实守信,教会他分辨谎言的善恶,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够真正地对父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撒谎也不必太过焦急。孩子的谎言也可能是“好事”,因为这或许代表着TA开始去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了,而这些谎言亦有因可循。
所以,家长无需因为孩子的一句谎话大惊失色,反之,我们要学会冷静、机智的处理。
大家可以参考如下3个建议。
让自己成为不说谎的家长
我们常说,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教导孩子诚实守信这一问题上亦是如此。
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撒谎:
电话铃声响起,告诉孩子“有人找我,就说我不在!”
明明在玩手游,却说“爸爸/妈妈正在忙工作,不能陪你玩!”
带孩子看了一天电视,却骗别人说“我今天带孩子去了游乐园!”
孩子很快也会有样学样,从小事开始,逐渐养成说谎的习惯。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谎言完善度也会逐渐升高。5岁以后,他们更有可能明白,自己需要为自己谎言的后续问题配好合理的答案。
渐渐地,说谎的理由也早已不再是避免父母责罚、获取口头表扬之类好处和引起家人注意了。
是以,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诚实,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应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让孩子体验说真话的快乐
很多家长会用“以谎治谎”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不诚实”,也就是用一个谎言来修正另一个谎言。
例如,当发现孩子撒谎时,利用大家都知道的、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的木偶匹诺曹的故事,骗孩子说“你的鼻子好像变长了,是不是有什么事骗爸爸/妈妈了呢”。
这样的方法唬得住一时、唬不住一世,一旦被孩子识破,TA的谎言功力也会更上一层楼。
与其用谎言来修正谎言,不如让孩子体会说真话的快乐。
当孩子大胆地向你坦白自己闯了祸、做错了某件事时,你应对TA的城市与勇敢大家赞赏,并与TA一起修补那个“祸”和“错事”,既不要让TA因为怕你而撒谎,也别让TA以为,只要说了实话、一切都可以一笔勾销。
惩罚孩子时,也要和孩子讲清楚,你的惩罚是源于TA做错了事还撒谎、不肯承认。
给予足够的爱与尊重
年龄尚小的孩子,还会说一种“特殊的谎言”,我们通常称之为“大话”,例如:我在公园看到了独角兽、圣诞老人送了一份礼物等。
如果你对孩子的“大话”过于在意、过分压制,则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父母可以给予足够的爱和尊重、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孩子可以相信独角兽、圣诞老人等童话元素的存在,但不要以为自己应该去森林深处探险、自己能飞上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