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成不同维度,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又称为柄体(Handle and Body)模式或接口(Interface)模式。
类型
结构型
简介
与多层继承方案不同,它将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设计为两个独立的继承等级结构,并且在抽象层建立一个抽象关联,该关联关系类似一条连接两个独立继承结构的桥,故名桥接模式。
参与者
- Abstraction(抽象类):用于定义抽象类的接口,它一般是抽象类而不是接口,其中定义了一个Implementor(实现类接口)类型的对象并可以维护该对象,<u>它与Implementor之间具有关联关系</u>,它既可以包含抽象业务方法,也可以包含具体业务方法。
- RefinedAbstraction(扩充抽象类):扩充由Abstraction定义的接口,通常情况下它不再是抽象类而是具体类,它实现了在Abstraction中声明的抽象业务方法,在RefinedAbstraction中可以调用在Implementor中定义的业务方法。
- Implementor(实现类接口):定义实现类的接口,<u>这个接口不一定要与Abstraction的接口完全一致,事实上这两个接口可以完全不同</u>,一般而言,<u>Implementor接口仅提供基本操作,而Abstraction定义的接口可能会做更多更复杂的操作</u>。Implementor接口对这些基本操作进行了声明,而具体实现交给其子类。通过关联关系,在Abstraction中不仅拥有自己的方法,还可以调用到Implementor中定义的方法,<u>使用关联关系来替代继承关系</u>。
- ConcreteImplementor(具体实现类):具体实现Implementor接口,在不同的ConcreteImplementor中提供基本操作的不同实现,在程序运行时,ConcreteImplementor对象将替换其父类对象,提供给抽象类具体的业务操作方法。
用法
在使用桥接模式时,我们首先应该识别出一个类所具有的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将它们设计为两个独立的继承等级结构。然后确定聚合关系,即划分出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为两个维度都提供抽象层,从而建立起抽象耦合。
桥接模式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模式,在桥接模式中体现了很多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的思想,包括“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合成复用原则”、“里氏代换原则”、“依赖倒转原则”等。熟悉桥接模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些设计原则,也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培养良好的设计风格。
适配器模式与桥接模式的联用
- 用于设计的不同阶段
桥接模式用于系统的初步设计,对于存在两个独立变化维度的类可以将其分为抽象化和实现化两个角色,使它们可以分别进行变化;而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当发现系统与已有类无法协同工作时,可以采用适配器模式。 - 有时候在设计初期也需要考虑适配器模式,特别是涉及到大量第三方应用接口的情况。
总结
接模式是设计JAVA虚拟机和实现JDBC等驱动程序的核心模式之一,应用较为广泛。在软件开发中如果一个类或一个系统有多个变化维度时,都可以尝试使用桥接模式对其进行设计。
桥接模式中,客户端需要知道桥两端的对象(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
优点
- 分离抽象接口及其实现部分。
- 在很多情况下,桥接模式可以取代多层继承方案。多层继承方案违背了“单一职责原则”,有类爆炸的风险。
- 桥接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在两个变化维度中任意扩展一个维度,都不需要修改原有系统,符合“开闭原则”。
适用场景
- 如果一个系统需要在抽象化和具体化之间增加更多的灵活性,避免在两个层次之间建立静态的继承关系,通过桥接模式可以使它们在抽象层建立一个关联关系。
- “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可以以继承的方式独立扩展而互不影响,在程序运行时可以动态将一个抽象化子类的对象和一个实现化子类的对象进行组合,即系统需要对抽象化角色和实现化角色进行动态耦合。
- 一个类存在两个(或多个)独立变化的维度,且这两个(或多个)维度都需要独立进行扩展。
- 对于那些不希望使用继承或因为多层继承导致系统类的个数急剧增加的系统,桥接模式尤为适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