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带着孩子在街上散步,本想掏出手机看看是不是到了回家睡觉的时间。结果一条新闻跳进眼里。
侠骨柔情何处觅 剑胆琴心傲世间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心脏瞬间被摘走,但躯体还残留活力,慢慢走到朋友开的小饭店门口,坐下,正好他倒了半杯酒让我,也不推辞,抓过来一口气喝完,擦了擦假装是被酒呛出来的眼泪。
今天早上就看到各公众号集体沦陷。不管是几零后,一片哀悼送别之声。要说伤痛之情,谁比得过我们70后呢?80后有影视剧,九零后有网络游戏。而我们只有掉皮儿发黄变黑起毛卷边儿甚至用麻线密密缝起来的厚厚的小说。
作为一个读书不多,没见过大世面的乡下丫头,我也不想再转述老先生的生平。我只能说说我自己迷恋小说的渊源。
上小学的时候,《射雕英雄传》热播,七集连播。我家没有电视机,但隔壁一个爷爷家有一台黑白的。每天吃过晚饭,迫不及待的搬着小板凳去看。那时我心目中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将来可以像那家的老爷爷奶奶一样,坐在温暖被窝里看自己家的电视。
上初中时,夜自习时间,冒着被开除的危险,跟几个同学逃课去看《鹿鼎记》。学校开小卖部的老板闩着门在屋里看,我们头拱头扒着玻璃窗上的钢筋棍儿在外面看。还记得,那时只要看过电视剧的人,都非说我长得像《侠客行》里的邓萃雯。
我有一个表姐夫,在县城上班。也爱看武侠小说,在书店借书方便,无意中得知他们家有一整套的《射雕英雄传》。有一回趁星期天住到他们家,看了整整一昼夜。结果我恐惧的发现,我的眼球愣是变成橡胶球一样硬,想挤都挤不上了。
因为这事儿,没少让我妈着急上火操心。我陷在金庸小说里不能自拔,她忧心忡忡担心我荒废学业。没想到她多年后也深深的爱上了金庸的小说,还从我的枕头下拿走了《书剑恩仇录》,爱不释手。
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历史的时候,看到那些熟悉的朝代,名字,出奇的熟悉,千百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仿佛早就了然于心,心怀默契尽在不言中。自动脑补历史书背后一切的恩怨情仇刀光剑影。
到初三升学的时候,学校更是时间上抓得特别紧。恨不能学生不眠不休,每天学习三十几个小时。多年后,我在新闻里看到河北衡水中学教室后面贴的一条标语:“生前何必沉睡,死后自会长眠。”深深觉得这句话,也是我们当时老师的心里话。
虽然老师对我们有着超人的期许,可我们毕竟是肉骨凡胎,长期超负荷的运转,睡眠严重短缺,上课打瞌睡在所难免。老师就鼓励大家站着听课。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同学在课堂上正听讲就一头栽在课桌上。(没有死。只是头撞个大疙瘩被惊醒,重新站着听课)为了驱走睡魔,抹风油精,同桌对掐……大家把什么招都使上了。可收效甚微。
最后立下奇功的是半本残缺不全的《碧血剑》。当时我桌兜里正好放着一本没头没尾的《碧血剑》,不知从哪儿顺来的。有一回我瞌睡的实在受不了了,眼看就要昏过去,就神差鬼使般的把那半书掏出来,只看了一页,就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服下千年天山雪莲一样,瞬时间神清气爽满血复活!我发誓,绝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之后几天,屡试不爽。本着普度众生的目的,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前后排的同学。结果我的灵丹妙药被大家她三张他五张地瓜分,最后只剩下十来张聊以续命。我永远忘不了,就是那薄薄十几页发黄的书页,陪我度过了最难捱最艰难的求学时光。
感谢金庸老先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我奠定了三观。虽然活了半生,郁郁不得志。但行事坦荡荡,无愧我心。不论什么事儿,都会自动切换成武侠模式。比如在学术专业方面,我总觉得别人有前辈提携,贵人提拔,个人成长一帆风顺,是名门正派弟子。而自己,行事特立独行,不讨师尊欢心,但凡能有一点微小的进步,全凭自己钻到一个暗无天日的山洞里,潜心钻研。
按说先生高寿至此,大家不应当如此难过。可我自己心中的感觉,就像家中一位长辈,哪怕他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回首望一眼,只见他(她)就像一座靠山,稳健安详的在那里,就感觉十分安心,什么也不必惧怕。因为只要有他(她)在,那些个妖魔鬼怪断不敢出来放肆。
可这世间事,终会曲终人散。你看那天上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侠骨柔情何处觅 剑胆琴心傲世间对了,我家养的小狗叫雪山。雪山长大后娶了个老婆叫飞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