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他事情没做好,是不是我的错啊?

他事情没做好,是不是我的错啊?

作者: 采蘑菇的小Timor | 来源:发表于2020-12-07 11:03 被阅读0次

    小花:罗,我们作业班有个学生,背书没背好,非要回家背,他妈妈也同意了。但是,我总觉得他妈妈会觉得我工作没做好,会不高兴。你说,是不是真是我工作没做到位啊?

    我:啊?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小花:恩,因为我觉得我收了人家的钱,本来就应该把事情都做好啊,可是现在并没有啊。

    我:那你一开始有和家长保证过背书也会看着孩子背完吗?

    小花:没有。因为考虑到有些孩子背书怎么都背下来,所以一开始我留了个心眼,说作业我会保证完成订正好,但是背书如果孩子实在背不下来,就有可能回家背,家长当时也是答应了的。

    我:额,那一开始你没承诺,今天回家背书这件事,也是你经过孩子家长同意了的,那事情不是已经结束了吗?

    小花:恩,本来是这样的。我看群里他迟迟没交作业,所以提醒了下他妈妈,他妈妈问了我一句:“他英语没背吗?”然后我就把他的情况又说了一遍,他妈妈回了个“恩”,然后我就开始思考是不是我工作没做好。

    罗:他妈妈没说你什么啊,只是确认下情况。你心里好像有张长长的做事标准表,什么事该怎么做,然后有一二三四,一旦什么事没按照上面的要求做,你就会自动代入对方的角色,觉得对方就会处于不满意或不开心的的状态,开始谴责自己,然后你就会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

    小花:对对对,你怎么知道?

    罗:瞎猜的。

    心理书上说我们产生的每一种想法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我们不应该用道德去评判它,而应该客观接受,然后才能解开心中的结。

    小花的这种想法,很多人会把它理解为“想太多”“脑洞真大”,甚至是“习得性无助”,可是我觉得不应该草率地下结论,贴标签。

    至于小花会产生这种想法,我觉得是看情况的,如果不是她负责的事,她不会自动进入到“自我质疑”的模式。

    比起“习得性无助”,我更认为她是因为“负责任+追求完美”。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和这两者有关呢?

    还是从了解两者的概念入手。

    一、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之后,就会形成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然后他就会将这种无助的感觉,泛化到新的情境之中。

    造成习得性无助主要有三个原因:

    1、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产生了心理上的强化。

    一个人在经历很多次失败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天生愚笨,不管再怎么努力,还是无法成功,因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

    2、不良的归因方式。

    有的人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智力太低,而把成功归咎于运气好。这种不正确的归因方式,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智力产生怀疑,从而失去自信。

    3、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有的人在遭遇失败后,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批评和嘲笑。这种不良的社会认同给予了他们消极的自我暗示。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丧失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二、追求完美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小花并不是一个非常完美,优秀到无以复加地步的人。当然,完美的定义本身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一样,而且,完美的状态可以说是永远都达不到的。

    完美的概念在我们内心中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在这种理想化的影响下,我们永远只能是个失败者。所以,追求完美,会给自己很大的挫折感。 这一定会让我们感觉到很痛苦。

    我们先聊聊,我们追求完美背后的几种动力

    第一种,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在追求完美的客体。

    所谓完美的客体就是完美的世界,完美的物件,完美的空间,这些东西都是追求完美的客体。从主观上来说,追求完美的客体更多的是照顾我们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比如说我希望这个房子装修到我想要的那个样子,这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你的心情是比较愉悦,但如果经济条件达不到,那么在我们看到这个房子的时候,如果房子不完美,我们是会非常低落的,甚至于对这房子是有愤怒的。我们是希望房子是理想中的样子,包括钱财,装修等等都是我们想要的状态,这叫做完美的客体。

    在我们内心追求完美客体的过程中,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是围着我们转,但实际上,这更多的是我们认知层面上的一个偏差。所谓的偏差就是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完美的,就应该围着我们转的那种状态。

    第二种,追求完美是应对自我否定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防御。

    当我们自我否定的时候,我们会创造一个完美的自己。然后我们会假装自己在努力的去成为完美的自己。所以这个是我们防御现在真实自己出现的无力感。有些人经常说,我之所以没有做到一件事情,是因为没有碰到一个好的环境,我本来就是一匹千里马,只是没有遇到伯乐。 这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去防御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挫折,或者说我们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追求完美的痛苦就源自于在遇到现实挫折时,还要假装努力。

    那么如果我们从关系的角度来看的话,就是我们对自己不接纳,同时我们并不认为身边有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人,所以,不管怎么来说,当我们发现身边没有完全接纳真实的我们的人时,我们会对两个东西进行否定,第一个否定就是否定我自己,我不够好,或者否定客体,也就是否认那些不接纳你的人,认为他们是不好的人。

    第三、追求完美,是因为担心不完美的自己似乎是不值得别人爱的。

    这种担心会让我们产生不稳定的感觉。 也许我们有一些经历会造成不太好的经验。这种经验就是我不够好或者我不完美,没有达到别人预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被对待的方式比较糟糕,这种糟糕的对待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失落恐慌,甚至是羞耻的体验。就有点像是小时候,除非你考了一百分,才能看到父母的笑脸。我们会在内心对自己有个标准,当我们真的做到别人期望的事情时,对于我们来说,自己才有价值,因为我们的价值就是让他们高兴。

    所以我们说,追求完美的自己,更多的是曾经被过高期望所影响的状态。那么我们在这个时候如果做不到,我们也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宽容的接纳,并且也希望他们对待我们的时候是非常有爱的,或者说是能够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摔了一跤,这个时候最好身边有一个人马上跑过来把我们抱在怀里,能够安慰我们,同时处理我们的伤口,伤口快速痊愈,这是我们需要的完美的世界。

    完美的客体和完美的自己,这两个是在我们内心中一直没有达到的愿望,或者说是我们总是觉得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这个愿望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

    因为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也不敢去承认有些事情是我们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或者说在我们的认知世界里,我们并不认为这些事情是存在的,因此我们还是在不断地追求完美。所以当我们不完美的时候,或者这个世界不完美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最深层次的对自己的否定。所以,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内心是恐慌的。

    不管是“习得性无助”,还是“追求完美”,我发现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里都有个预期标准,而这标准实际上并不符合自己。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可以降低预期标准。平时工作时,可以先着眼于完成小的任务,那些微小的抵抗。在取得小的进步和成绩后,及时用它们来激励自己,及时庆祝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胜利,切身体会到“自己真的可以做到一些事情”,从而增加自己的掌握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事情没做好,是不是我的错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vz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