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人给我说“学点经济、懂点法律”。
其实,更重要的是——懂点逻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是输入。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就是处理,即逻辑判断。
“笃行之”,是输出,会导致行动之后的结果。
以前,“先做人后做事”,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想想,似乎哪里不对,却一直没想明白——好像是人要怎么做,都是事先规定好的,或者说设计好的。
似乎,只有先学会了做人,才能会做事一样!
可怎么样才算是“做人”到位了呢?
是做一个跟周围的人一样的人,还是做一个另类的人呢?
概念不清,更无法操作执行。
之前,对于这句话糊里糊涂地“装进脑子里”,还是“衷心”地相信,可实际上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其实,“做事”与“做人”是个互为因果的,通过做事得出做人的原则,再通过总结做人的原则,更好地做好事情,如此循环往复!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也是说“做事”与“做人”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我们说某人怎样怎样,都是通过ta做的某一件事形成一种“主观评判”,并留下一个印象。如提到拿破仑,不仅想到他是如何让整个欧洲闻之色变,更会很自然想到“滑铁卢”事件——不仅想到“过五关斩六将”,也会想到“夜走麦城”!
而一个人做的事,最终还是其“观念”影响的。
如现代人知道了“低糖低盐”对健康有益,但是之前脑子里就没有这样的认识。
对于健康,每天运动一个小时,远胜过各种的“补品”。可是,观察一下周围,有这种认知的人并不多,还是追逐各种养生之道。
读点书,尤其是讲道理的书,是能够提高认知,并影响自己的“观念”,进而影响你的言行……
做个正常人,真的是“逻辑不好,啥都干不好!”
但是,如果前提假设错了,逻辑正确,也无法保证结果正确。
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实在太重要了,而直接“被动接受的观念”,如果不反思一下,不加以过滤筛选,还志得意满地“自以为是”,是不是很可怕?!
“观念”的修正甚至替换,却是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会让你“怀疑人生”,缺乏自信,可这种“挣扎”又是为了进步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桥水基金的老大给出了一个公式:
痛苦+反思=进步
这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生理的新陈代谢有直接反馈——如渴了饿了,就本能的会去找吃的、喝的。
然而“观念”的新陈代谢,却很难有及时的反馈,大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很久很久,甚至是一辈子——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要想善待自己的脑子,就需要逻辑——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经过这样的甄别筛选,进入大脑的“观念”健康的可能性就高,避免“食物中毒”还不自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