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知道司马懿的子孙们终结了三国(司马昭灭季汉、司马炎灭吴),其实如果我们相信《晋书》的话,三国时代的确立其实也是靠司马懿。也就是说,司马懿泉下有知可以说,我开启了三国,我和我的后代终结了三国。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这一年大事太多,就不一一梳理了,总而言之,魏蜀吴三方势力消长在这短短一年经历过相当大幅度的调整,以至于在历史的分岔口上,三家都面临抉择。
这一年五月,刘备占据汉中。
六月,刘备攻取上庸。
七月,关羽围曹魏大将曹仁于樊城。同月,刘备称汉中王。
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这连续几件事,使得原本实力最弱的季汉,短短几个月之间俨然压过东吴,成为孙刘联盟中的老大。不仅如此,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直接挑战曹魏,大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趋势。
当然,隆中对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天下有变”,其实季汉集团在219年的进取,有没有大的战略布局,还是说打到哪是哪,甚至刘备益州大本营和荆州关羽部之间的战略协同是否紧密甚至是否存在,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219年应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时机,诸葛亮期待的天下有变大概可以由与季汉攻势同步的两年事勉强拼凑而成:
一、邺城叛乱;
二、曹操病重。
我们看到这两件事对于季汉的攻势以及曹操的反应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回到我们引用《晋书》的这一段:
魏武以为进贼,欲徙河北。
就是在这一关键的时间点上,《晋书》的主角,宣帝司马懿发挥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重要作用。
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已经默认为这时候季汉的力量已经到达强弩之末,但是站在关羽威震华夏这个时间点上,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一、刘备在汉中或陇西会不会进一步进取;
二、曹仁会不会绷不住城破;
三、孙权会不会配合季汉北伐;
这三个不确定加上前面说到的天下有变两件套,摆在曹操面前的就有两个选项:
一是消极的:迁都河北、暂避锋芒、稳定老家;
一是积极的:继续硬抗。
就像尽20年前官渡之战时曹操所面对的选择一样。
曹操的这一步选择确实很重要,因为你的出牌会影响别人的出牌,具体地说就是孙权的出牌。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此时孙权的战略抉择,也是在两种选择之间:
一是坚定执行孙刘联盟义务,积极北伐,一句灭魏,但灭魏之后大概率会成为剩余两国之中稍弱的一方;
二是果断抛弃孙刘联盟,遏制季汉发展势头,示好曹魏,重新稳定到东吴比魏弱且比季汉强的势力格局。
试想曹操撑不住,实际实施迁都,不好说孙权的决策会不会随之改变,但是这无疑会使孙权及东吴决策层意识到,上述两种策略中,并不必然选择后者,或者说当前者的可能性以更加真实可感的形式出现之时,孙权的被刺有更大概率可以避免。
说了这一大堆,都是为了说明在这一时刻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的曹操的选择有多重要,于是我们的宣帝司马懿不能错过这个蹭热度的绝佳机会,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晋书》中谋士形态的司马懿的这一献策。
当然了,这都是《晋书》给司马懿脸上贴金,之际上如此重大的决策几乎肯定是孙权自己下的,受曹魏影响的形式也要复杂得多,不是说你随便出个主意,寄封信,孙权一拍大腿,哎呀我去我咋没想到呢,好嘞就这么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