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大名鼎鼎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为什么活着的动力,来自性驱力的满足需要和攻击驱力的需要。
曾奇峰老师认为,这个理论仅仅说明了人作为生物存在的部分,它甚至同样可以用来分析猫与狗。
弗洛伊德有的学生也因为不赞同这个理论,与他分道扬镳,比如大名鼎鼎的卡尔荣格。
后来的学者们以这一经典理论为原点,发展出了更有效力的理论(我这么认为),比如克莱因的现代客体关系理论。
从经典的,人活着的动力来自性和攻击驱力,到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
我们人类在不断的向外探索和扩展自己的认知。
一个符合当时时代特性与认知的理论诞生,经过长时间的验证与使用,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然后又随着新的时代发展、迭代乃至被推翻。
我们能坚信什么样的理论一定正确吗?好像并不能。
多少年前的人们,曾坚定的认为天圆地方,从这个古老理论进化到现在的天体理论,有多少科学家和变革者,为此失去了生命。
理论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出的思维工具。不迷信理论,就像我们不会迷信一把锤子。
了解分析一个人的人格。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也可以从社会化的关系角度来看。
他们体现了人的不同面相。
选择适用的工具,去分析想要了解的面相,让合适的工具,为己所用。更好地向内观察自己,向外探索世界。
本来是#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学习笔记,畅想的有点多ヽ(ー_ー )ノ
走出头脑的牢笼,知晓创造之美。基本的,你需要注意的最基本的方面是不要下结论。如果你不下结论,你的头脑之门就不会关闭。
——萨古鲁
今天是
日更文章的第171天/365天。
木头当当当
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