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曾经说过:“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会说话,可以帮助你掌握通达的做人智慧。 说话无务寸,没艺术,即使是赞扬的话,别人也充耳不闻。 说话有分寸,留余地,即使批评的话,别人也乐于接受。
在生活中,总有人掌握不好说话的分寸,不该说的活说个完,该说的话反倒惜语如金。鬼谷子认为“口者,心之门户也”,嘴巴是一个人宣泄情感的门户,要注意开合,把有益话、动听的话说出来,把有害的话、得罪人的话藏在肚子里。
成功人士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说话时把握好了分寸,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比如说,建国期,敬爱的周总理,多次在国际上的外交场合,树立了中国人儿的光辉形象。 尤其是在印尼的万隆会议上,以他那高雅潇酒的气质、和蔼可亲的魅力、不卑不亢的风度、语言分寸的掌握、击中“要害”的技巧,粉碎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污蔑,广交了国际朋友,增进了友谊,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建立了新中国的外交格局。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收回香港、行使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与英国当时的首相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的谈判,表现出伟人的风度和柔中有刚的讲话艺术,真正让国人自豪,让世人敬佩,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那么,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呢?
(1)要对话,不要独白
对话是交际的基础,有对话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产生情感。 其实一次成功的交谈,也应像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是集体接力的一员,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棒在自己手上时,要尽心尽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时,不妨为之加油、为之喝彩。如果把交谈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尽管你讲得眉飞色舞,口干舌燥,也没有人为你鼓掌喝彩。所以能说善侃者切忌把自己扮演成“一言堂主”的角色。
(2)要宽容,不要排斥
交谈中,由于各人的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因而观点的分歧、碰撞、交锋不可避免,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一听到对方提出不同的意见,就急迫地插话或打断他人的话,欲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样必然给人留下狭隘偏激的印象。 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大度宽容,不要盲目排斥,人家的观点与你不一致,你可以说服或被说服,可以妥协,也可以求同存异。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干虑,必有一得。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使我们既长智慧,又得人心。
(3)要赞赏,不要炫耀
在交谈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同时也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赞赏的内在心理需求。如果只热衷于表现自己,而轻视他人的表现,对自己的一切津津乐道,而对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顾,就势必给人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
(4)要适度,不要过火
几对青年夫妇同桌吃饭,说到“妻管严”的话题,小何对小刘的妻子说:“听说你老公是典型的“妻管严,你可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你老公的痛苦之上。”小刘接过话头,一本正经地说:“在现代社会,怕老婆是一种美德,我自愿把自己的痛苦垫在我老婆的幸福之下。”一番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妻子也对小刘报以幸福满足的笑容。
如果要想说话不失“分寸”,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之外,当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说话时要认清自己的身份。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说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定的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如用对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这是不礼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二是说话要尽量的客观。这里说的客观,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 事实是如何就如何,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 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糟。当然,客观地反映事实,也应视场合、对象,注意一些表达方式。三是说话要有善意。所谓的善意,指与人为善。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把握好这个“分寸”的话,那么你也就掌握了礼貌说话的真谛。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有智慧、会说话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