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与旅行之我见

读书与旅行之我见

作者: 文心学社 | 来源:发表于2019-10-28 22:13 被阅读0次

            读书与旅行,很多人都会感兴趣。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旅行的方式,不必仿效他人、如我一般。需要强调的是,读书和旅行都是值得不断思考的话题。

            一、读书(重点是广博与专精相结合)

            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精神。前者通过食物来增加营养,后者则是通过阅读来营养润泽。所以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关于读书,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定目标”。读什么书?为什么读?虽然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但如果有目标,有和自己兴趣、优势相联系的读书目标,会使我们的阅读更有意义。

            例如有人喜欢历史,可以把阅读历史书籍作为目标。人类历史上下五千年,内容非常丰富,这个目标太大,我们可以聚焦于某一朝代或某一个历史人物。如作者石悦专门研究明代历史,广泛阅读大量有关明代的书籍,最终完成了著名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如我们可以把研究汉代在徐州的楚王(西汉时期有12位楚王,东汉时期有一位楚王和五位彭城王)作为阅读目标,深入学习本地历史。

            这种有目标的读书会让自己的阅读更有价值,更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记得自己年轻时曾经专门学习西晋文学家左思的生平与作品,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有关左思的所有文章,后来写了一篇《略论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发表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上。近年来,则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这种“定目标”的阅读,让自己受益匪浅。

            二是“读经典”。所谓“经典”,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并且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经久不衰的最有价值的传世之作。例如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例如中国各个朝代的文学典范,例如西方载入史册的哲学专著和文学名著等等。读一部经典,抵得上一箩筐的普通作品。经典的特点就是值得反复阅读、反复咀嚼,反复感悟。我们可以从有关史书中去寻找经典作品的线索。

            例如喜欢文学,可以从中国文学史或外国文学史中寻找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再如从事教育工作,可以从中国教育史或外国教育史中去寻找那些能够载入教育史的经典著作。我希望大家都有自己非常喜欢的经典书籍。我现在就把《老子》这部经典著作作为案头书,每天都认真阅读,每天都深入思考。

            三是“作比较”,或者称之为“比较式阅读”,或者称之为“链接式阅读”(两者略有区别)。记得自己年轻时阅读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两种翻译版本比较式阅读,很有收获。后来阅读卢梭的政论文、阅读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阅读莫言的长篇小说等诸多作品时,都是采用比较式阅读的方式。

            近年来研读《老子》,也是通过十多种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其中从头至尾加批注的阅读版本就有四、五种之多。这种比较式阅读让我的阅读能力大有提升,能够在链接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在链接比较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在链接比较中学会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二、旅行(重点是兴趣与研究相结合)

            相比读书,旅行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自由的时间和必须的财物等。所以旅行应该很好的设计。

            有人把旅游和旅行区别开来,也许不必分得太清楚。我理解,旅游是一种轻松的游玩,而旅行则是用心的出行。也许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充分的学习与思考。

            关于旅行,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有主题”。旅行去哪里?旅行看什么?虽然可以随心所欲地游玩,但有设计的旅行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仅以很多人都喜欢的摄影之旅为例:我们可以在景点随意地拍照,但拍了很多照片又有几张有留存价值?如果我们有了旅行的主题,每次拍摄就可能大有收获。比如有人把古镇作为主题,几年时间走遍全国各地的古镇;有人把长城作为主题,从长城头走到长城尾;有人把黄山作为主题,每年不同季节几次登上黄山……

            再如徐州摄影家郑云峰先生把长江黄河作为自己的摄影主题,20多年时间行走数万公里,拍摄三江源和黄河源头照片20万张。1996年开始拍摄三峡,7年间走遍三峡的山山水水,拍了八万多张照片,其中很多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大奖,成为摄影经典之作。这种与人生目标、个人兴趣相结合的主题旅行自然有着非凡的意义与价值。

            近年来我比较多的旅行主题是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去思考文化的起源与文明的演变。这种有主题的旅行,保证了每次出行都有最大最超值的收获。

            二是“有计划”。旅行可以计划,旅行也需要计划。计划可以让我们的旅行从容不迫,可以让我们的旅行更有收获。例如年计划。一年中准备去哪些地方?包括寻找旅行地点、确定出行月份、设计旅行线路、进行成本核算等等。再如具体的行程计划。有了行程安排表或是出团通知书后详细搜集相关资料,对旅行中要观看和思考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好旅行前的功课。

            三是“有记录”。旅行有成本,这种投入应该有更多的回报。要让旅行能有更多的回报,就要做好旅行的记录,包括文字记录和拍照记录。

            例如旅途中每天撰写日记进行原始记录,记录每天行走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各种见闻,记录当时的心情与感受。现在手机拍照很方便,但是很多人的拍照太随意。拍了很多,有意义的照片却不多。所以拍照应该有所设计:拍什么?怎么拍?通过照片表达什么?要知道,拍照是一种重要的人生记录,一不留神就可能成为永久的纪念。

            三、读书与旅行(重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很多人读书是读书,旅行是旅行,并没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当然读书与旅行可以各是各的事,读书旅行都可以没有任何目的和要求。但我感受到是如果两者有机结合会使得读书更有意义,旅行更有价值。我也在努力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字感悟”的有机结合。

            这方面,我有着自己的一些体会:

            自2005年起,我开始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读了很多儒释道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强烈的实地旅行的欲望。

            读儒家作品,我就去孔子故里曲阜和孟子故里邹城,感受古圣先贤生活的环境;读《六祖坛经》,我就去广东肇庆看梅庵,去新兴看六祖故居和国恩寺、龙潭寺、藏佛坑等,去韶关看南华寺和大鉴禅寺,去广州看光孝寺和华林禅寺,几天时间遍访六组惠能的出生地、生活地、工作地、说法地和圆寂地,对六祖的一生有了全面而直观的了解;读道家经典,我就去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还有安徽涡阳,去庄子故里有安徽亳州蒙城、河南商丘民权还有山东菏泽东明等地,探寻古圣先贤生活的足迹。甚至是特别关注了道教发展史,前往龙虎山、鹤鸣山、三清山、茅山、老君山、罗浮山、武当山等道教名山游学旅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偏爱上道家哲学,并把它作为今后不断深入研究的主题。这种读书与旅行的结合,让我对读书和旅行都有了深刻的独特感悟。

            然后我又以《老子》作为研究的核心,进行中国历史的纵向学习,努力拓展对文化的理解范围。如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向前是商朝,我就去探究商朝的殷墟遗址,去参观当地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由此又衍生出对“甲骨三先”王懿荣、刘鹗、孙怡让故居的考察);再向前是夏朝,我就去参观二里头文化遗址;再向前是新旧石器时代,我就去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等地(由此又衍生出对古代陶器、古代青铜器和古代建筑等专题学习)……从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中不断衍生出许多读书与旅行的项目。

            再如阅读《周易》就去卦台山和秦安县探寻中华文明始祖伏羲、女娲的遗存,去羑里体验文王囚禁中演绎64卦;如为了了解帛书《老子》的出土就去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南省博物馆参观;如为了感悟《老子》中“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深刻含义,我甚至前往遥远的非洲纳米比亚原始部落——辛巴部落考察。在读书与旅行的结合中,我挖掘了历史的厚度,拓展了知识的宽度。

            随着读书与旅行的不断深入,我又开始围绕《老子》思想进行面向世界的横向学习,不断拓展对文化的比较范围。如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世界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的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期,被称为“人类的轴心时代”,在东方就是老子、孔子的思想,在西方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于是,希腊便成为我去国外文化考察的必去之地。然后再以古希腊文化作为中心点,将相关历史和文化串成一条简单的脉络:古希腊之前是古埃及,古希腊之后是古罗马;古罗马之前是古希腊,古罗马之后便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之前是古罗马以及欧洲的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便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现代文明。这样,阅读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关书籍,前往这些地方去旅行,理解不同时代文化的承前启后,和中国文化进行多角度比较,就使得读书更有乐趣,旅行更有意义。再加上以前去过的西班牙和以后计划去的土耳其、以色列,又形成了“探寻地中海文明的文化之旅”路线图。

            就这样,围绕核心目标,确立学习主题,制定出几年的读书与旅行计划,将读书与旅行有机结合,把读书、旅行、写作组成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既提升了读书与旅行的乐趣,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真是令人陶醉其中而忘却一切世间烦恼。

            有位作家说: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读是心灵的旅行。我认为,读书是物美价廉的旅行,是前往人类的精神世界,强调的是内修;旅行是情有独钟的阅读,是前往社会的大千宇宙,注重的是外修。

            其实,人生就是一次带有修行的旅行,旅行就是一段进行修行的人生。

            人生需要修行,而读书与旅行就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方式。通过读书与旅行,不断突破自我局限,开阔视野拓展格局,最大化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最优化自己的人生过程。这也许就是读书与旅行有机结合的真正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与旅行之我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yi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