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
社会心理学8:当下的我是谁?

社会心理学8:当下的我是谁?

作者: 精气神806 | 来源:发表于2022-03-06 21:23 被阅读0次

    1

    我是谁,大凡一个清醒具有自主意识的人,都会有一个自我概念:对自己有一个概念性的轮廓。自我概念是一个人自我的一种感觉,帮助自我组织想法、付诸行动。

    当人们处理与己相关的一些信息时,常常自觉不自觉有一种大脑回路的路径依赖:以自己过去记忆中的信息作为参照。这是一种比较相对可靠、往自己信任依赖的有效方式,节省理性思考的精力。(self reference effect)

    有的人缺乏自主意识的清醒,往往随波逐流,被别人推着走,悠到哪里算哪里。这种人的自我概念往往就比较模糊,但也不能说没有。

    自我概念又分为两种元素:对自己当下的自我图式和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设想、梦想或者可能。

    自我图式,是自己过去的种种形成现在我的当下,类似于情绪、意识、经历、环境、成就、财气名望等等诸如附着在人身自我之上的所有东西,是自己和周围所有人相区别不一样的。

    未来可能的自我,想成为谁?或者避免成为谁,偏偏最后就成了谁。

    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己,组成了从自我角度对自我的认知感知。

    2

    人是社会动物,天生有亲社会属性。

    与之相关的结果就是,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自我。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的自我,放到另一个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可能会焦虑、不适应、无所适从。

    适应了别的文化氛围,再回到自己文化属性的氛围中,需要心理再进行调适。

    从社会文化属性来区分,大概可以简单分为东方集体主义文化氛围和西方个体主义氛围社会中的自我。

    个体主义社会和文化氛围中的自我。西方自从工业文明以来,崇尚个体奋斗、自我独立,形成了以自我独立自主的个体文化氛围。

    在西方这种主流盛行个体主义和自我独立文化属性社会中,一个不能符合自我奋斗、自我独立,而是依赖社会、别人、领取救济的个体,是被社会鄙视的、没有尊严的,是被社会疏离的。

    集体主义社会和文化氛围中的自我。东方文化和拉美部分地区、非洲一些文化中,崇尚集体主义优先,个体首先是集体中的一员,然后才是个体属性。在利益优先取舍上,首先是集体利益,然后才是个体利益。

    在这种集体主义优先的氛围里,如果一个人总是自私自利,甚至损害集体利益,是要被集体和社会所抛弃的。

    集体主义氛围中的自我,也有在集体氛围下的自我;个体主义文化氛围中的自我,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社会群体,也能体现出集体属性。

    3

    人类天生就有缺陷,不能清晰看待自己,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有这个想法,不清楚为什么冲动之下做出那样的决策,更不清楚自己的坏脾气缘何而来。

    自我知识,人对客观事物的双重态度系统,内在的隐含的真实的,防卫的套子里的显露在社交场合的。

    人们往往会倾向于错误预测自己的情绪,,也往往过分低估自己的心理免疫弹性能力。

    所以,在学习搞清楚自己这件事上,还真的存在巨大困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8:当下的我是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bm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