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温暖(鹿晓兰)
汉语文字变化万千,行走在文字里,时间愈久愈是热爱,阅读优美篇章,反复品味,爱不释手,聆听深情的歌曲也因歌词而悸动,常常滋生想摘抄背诵的冲动,美丽的文字带给我无限快乐。
因为写作结识了许多文友墨客。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有着岁月的沉淀,勤奋睿智,文采飞扬。谢寅华老师是我的高中老师,因为相聚济宁更加深了师生情谊,在他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打算投第一篇文稿,先发给他审阅,请他提一些建议,他指出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要拿捏调整句段,要翻阅词典增加语言的美感。几乎每篇作品出炉,都有他的指点交流,堪称良师益友。这里面,凝结着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盼。
非常有幸认识梅雨墨先生。我喜欢《初语阅读》微信平台,申请加编辑微信好友,没料想竟是散文家梅雨墨先生。我开玩笑说:“希望贵刊能有我的文字”,这是我今后几年的奋斗目标,梅主编很爽快地回复:“发文章来看看”。我把刚刚写就的散文《拉风箱》发过去,没想到梅主编回复:“可以鼓励你一下,把作者简介和照片发过来吧!” 真是激动万分,梅主编看了我的简介,留言道: 你的简介好短啊!呵呵,我是初写者,只有一篇小文见报,哪有像模像样的“作者简介”。承蒙梅主编赏识,两篇习作发在《木沐读书》微信平台。《西部散文选刊*原创》是全国发行的期刊,CN刊号,“上一篇文章”是全国各地多少作者的梦想啊。我清醒地知道,这是一位知名散文家对一个文学幼苗的呵护与鼓励。
文字的温暖(鹿晓兰)
感谢济宁市散文学会秘书长陈红老师,她邀请我加入济宁散文学会微信群,有幸结识孙继泉会长,他们精选了我的文章,发在《新邹城》副刊。因为文字认识了耿清瑞、高作刚老师,他们的文字温馨细腻,讴歌母亲,书写乡村气息,文笔质朴,统称乡土散文,筹备成立乡土散文交流团队,邀请我加入,很期待和他们面对面学习交流。张呈明、刘亮老师对我的拙作总是给予精炼独到的点评,并热心地推荐投稿邮箱,鼓励我向适合的栏目投稿。读张强老师的每一首诗歌,感慨他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生动传神的语言,对乡村生活描写的细致入微,喧嚣红尘中感受那份宁静安然。他鼓励我: 每年要写二十万的文字,练习三年就不愁作品的发表,鼓励我立志登上专业的文艺期刊。知名散文家李木生老师,不仅是我们济宁的名家,在山东省乃至全国散文界也大名鼎鼎,他是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宁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对待写作新人和蔼可亲,毫不吝惜笔墨,为我的小文点评鼓励,让我感到了无限的温暖和沉甸甸的情意。
文字的温暖(鹿晓兰)
见林是我的哥哥,是他带动了我的写作梦想。他作为单位的数一数二的笔杆子,不仅公文写得好,业余时间还倾情于诗歌散文写作,不时有优美作品发表。我的文字在他的润色之下倍添生机,瞬间优美灵动了许多。我们兄妹如同一棵树的两个枝桠,同一个根系,相同的血脉,哥哥更懂我的表达,修改之后不会改变我的原意。一篇小文《梦回五中》,他凌晨三点钟帮我修改完毕,配上老照片,编辑成“简书”发到单县五中的同学微信群,天南海北的五中学子竞相转发,短短几天阅读量高达八千多,每一位单县五中校友都有浓浓的母校情节,大家纷纷留言,追忆着往昔,怀念着梦想启程的地方。因为这篇文字,联系到不少昔日的校友同学,联络了朴素的感情和初心。
闲暇之余,单位同事也支持、鼓励我写作,还有不少同学、朋友加关注,转发分享我的小文章,给我许多点赞、好评,让我收获着满满的感动与惊喜。近日,认识了一位八零后美女,她也是初写作,文字优美,我鼓励她投稿,邀她加入济宁散文学会群,她称我为“资深姐姐”,看到她的文章初次发表,我也欢乐着她的欢乐。倾情写作,自己开心,也带给别人快乐。每一位文友都像飘在天空中的一朵云彩,大家相互温暖激励,牵手形成一片彩云,用文字发着七彩的光。
本地微信公众号“清平世界”编辑任清平老师,“济宁文学”公众号编辑郭老师,还有异地的编辑老师们,不辞辛苦为作者编辑配图,邀请知名朗诵嘉宾倾情朗读,声波里涌动着暖流,一次次润泽我的心灵。
文字的温暖(鹿晓兰)
最后不得不说说我的母亲。母亲已经七十六岁,一天学没上过,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却热衷于听各位嘉宾的朗读,只要是哥哥、我和侄女写的文章,她都听得十分认真,百听不厌,对文中回忆过去的一些情节,她边听边点头: “是这样,是这样!”上个星期天是母亲的生日,我问母亲: “过生送您个什么礼物?” 母亲笑着回答:“多写几篇文章,经常读给我听听,比啥都高兴!”
此刻,我伏案窗前敲打着文字,灿烂的冬日暖阳照进来,惟愿我能思绪馨芳、吐字珠玑,在这个无雪的冬天温暖你我。
文字的温暖(鹿晓兰) 文字的温暖(鹿晓兰)
网友评论
都是这世间最变幻无穷的妙物!
不同的组合变化,展现着不同世界!
让你深陷其中,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