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辈子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位置的故乡,一个是情感世界的故乡。
你的故乡在A城市,这A城市就是地理位置的故乡。A城市中有你所爱的人与物,这A城市就是情感世界的故乡。
一般来说,不论时光轮转多少年,地理位置的故乡,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只是,故乡会变得物是人非,每个人都会失去情感世界的故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出打工多年的游子。当他们回到老家,发现父母、亲人都离开了,只剩下冷冰冰的老房子,那他们就再也感受不到故乡的温度了。
情感世界的故乡,比地理位置的故乡更重要。人终究是有感情的生物,所思所想,都跟各种情感牵扯有关。
当你经历了4大告别,就算是逢年过节,也回不去故乡了。
一、告别了父母,余生就只剩归途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逢年过节,人们不远千里回到老家,究竟是为了什么?看似是为了所谓的拜年,实际上是为了跟父母团聚,回家看看逐渐衰老的父母。
年轻的时候不明白,认为老家不过是地名。到了一定的年纪,才恍然大悟,老家不是地名,而是亲情寄托的地方。
父母在世,老家就是最为温馨、美满的人间净土,哪怕住在破旧的老房子,也觉得温暖舒适。这是亲情、爱意的氛围。
父母离开,老家就是最为冰冷、无情的陌生之处,哪怕住在别墅一般的大房子,也感觉到毫无温情。这是冷淡、萧瑟的氛围。
告别了父母,那回不回老家,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有牵挂的地方才是家,没牵挂的地方不过是冰冷的地名而已。
二、告别了懵懂的单纯天真,故乡就回不去了。
小的时候,为什么我们都喜欢逢年过节?因为小时候的我们纯粹、天真,也不懂其他的事儿。
随着我们长大,或者步入中年,就会越活越复杂,早就跟纯粹、天真扯不上任何的关系了。这个时候,对于故乡的感觉就变了。
就跟吃冰糖葫芦一样,小时候吃冰糖葫芦,会觉得味道不错,特别幸福。现在再吃冰糖葫芦,只会觉得这东西太腻,有什么好吃的。
有一位作家说过:小时候你所买不起的糖果,等你长大后买得起的时候再吃,就已经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
糖果如此,故乡也是如此。以前懵懂,期待逢年过节的红包。如今我们不缺红包那点钱了,可又觉得内心深处缺少了什么。
所缺少的,就是少年的纯粹和天真。成长的代价,就是告别纯粹和天真,让自己变得复杂起来,再品尝,也不是以前的味道了。
三、告别了生活的期待,故乡就回不去了。
有人说过,这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而又精神贫瘠的现代。
如今的我们,每天都可以大鱼大肉,每天都可以做到天天如过年。只是,以往那种“期待”的感觉,却消失不见了。
小的时候在故乡,就会期待过年的时候吃香的,喝辣的,还有新衣服穿。长大后,就没有这种期待了,因为新衣服可以随时买,吃香的,喝辣的,也能现在去吃。
物质不够丰富,人们就会把对于生活的期待,放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物质足够丰富,人们就会缺乏各种生活期待,哪怕存在期待,也是向往不切实际的一夜暴富。
人们对于故乡的感情,其实由各种“期待”构成。对于逢年过节的期待,对于父母亲人的期待,对于美食新衣的期待,对于各种小确幸的期待......
回不去的故乡,再无任何的期待可言。就好比当下的人们,愈发在物质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搞不清楚从何来,回哪去。
四、告别了内心深处的自我。故乡就回不去了。
一个人的“真我”,隐藏在什么地方呢?毫无疑问,就是内心深处。
内心深处的真我,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灵魂。有灵魂的人,才会有细腻的感情,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实感知。
之所以要谈及灵魂,就是因为内卷时代下的我们,都失去了该有的灵魂,越活越行尸走肉,只剩下一副躯壳了。
坐地铁的时候,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人都行色匆匆,脸上只有忧愁,而毫无轻松。这种“匆匆”,只会让人心冷漠。
不少人都感慨,如今没有年味了,故乡不再温暖了,与其回老家过年,不如留在当地过年。是否回到老家,都没有两样。
年味变淡,故乡不再温暖,都是匆忙时代下的躁动人心造成的。以往还有灵魂,而如今只剩下行尸走肉,不就再无故乡可言了吗?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