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十月,聊聊学习吧(一):进入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十月,聊聊学习吧(一):进入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作者: 河南麦子的书写 | 来源:发表于2022-10-07 10:56 被阅读0次

    十月,聊聊学习吧(一):进入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022-2023君子兰班上学期第六封信

    亲爱的大、小君子们:

    国庆假期快乐!

    连续三天“淫雨霏霏”之后,今天早上终于等来了雨停,虽然有雾,出行不便,但终于可以出门了,即使不出去,看着外面越来越明朗的天空,心情也会轻松起来吧。

    原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不以物喜”,的确难以做到啊。

    小君子们,在家一天半,你是不会让时间虚度,不会让自己陷于作业没有完成的苦恼中的,对吗?做一个时间控,在家也可以列to-do-list,这样做事会更高效,不信你试试?

    1

    一层秋雨一层寒,这几天气温骤降,一秒入冬,听说大街上已经有人穿上羽绒服了。

    外面秋风秋雨,教室里依然温暖如春,来回顾一下假期里语文的足迹吧。3号晚上的语文课,我们举行了第二次“《水浒》故事会” ,六位说书人讲述了林冲了六个故事。他们课前准备都很充分,都精心制作了PPT,讲述的时候,他们用问题引领听众思考。但是,有点尴尬的是,听众们似乎没有准备好,对林冲的故事很不熟悉的样子,真是遗憾啊。所以,今天,小君子们,拿起《水浒》,读完林冲的故事再写《林冲小传》吧,不要从网上搜索抄袭,网上的,不合乎我们的要求,你要写出自己的作品!

    5号上午的语文课,我们学习了《故乡》这篇小说。加上早饭后辅导,我们用了五节课来学习,没有用PPT,我们都学了什么?①以电视剧《天才基本法》引入,找出并讨论标识现实与回忆转换的语句的作用。②从“圆规”比喻的妙处(新颖、形似、神似、格局似)入手,分析杨二嫂形象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角度。③通过分析灰堆里的碗碟到底是谁放的,及有关闰土的比喻,分析中年闰土形象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角度。④通过分析“我”的形象,分析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好处。⑤从三个主要人物的不同角度,及几处“故乡”的理解,分析小说主题。⑥结合后两篇小说两处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共7点)。

    这些知识,都是在讨论与朗读中生成。

    为什么教学这一篇小说要生成这么多知识?因为遇到一篇好小说不容易啊,所以处理为“典型”(借助它来习得语文核心知识);它当然也是经典,所以探讨主题颇花了一些时间。

    明天,我们继续学习小说单元,掌握解读小说的一些密码!

    2

    昨天中午,课代表给大家布置了语文周末作业,为林冲写一篇小传。在这里我就顺便说一下周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吧。

    首先,我们的周记作业不能应付,因为每一篇周记都应该是你的作品,希望大家珍视自己的作品,确保原创。抄网上的抄同学,都涉及诚信问题。

    其次,我们每一次周记,都与我们共读有关,都是梳理或呈现自读共读效果的,是我们《水浒》共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上次让大家写《壮哉,鲁智深》,有的同学又为鲁智深写了一篇小传,有的虽然抄网上的评论,但不符合我们的结构要求——小君子们还记得我们共同讨论出来的人物评论的一般结构吗:背景-观点-论证-影响。背景就是共读课上的讨论,就是鲁智深的生平经历;观点就是你从鲁智深的故事里提炼到的一个认识看法;论证就是你从鲁智深的故事里找出一些论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最好有三个分论点,若干论据分别论证分论点;影响就是结合自己的当下的生活学习情况,谈谈所受到的启发。

    上次的《鲁智深小传》,有不少同学并没有把鲁智深的故事都写出来,这也是不符合要求的哦。因为书中提到的故事,都是很精彩的,很能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不能忽视。写的比较好的作者有刘紫妍、许欣怡、化译靖、刘欣雨,今天别忘了发给我啊。

    这里我粘贴一篇去年一个学生的《林冲小传》,不是让你抄的,是让你看看什么是合格的小传,供你借鉴的哦。——

    林冲小传•刘婧文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此人便是林冲,绰号豹子头,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原是80万禁军教头。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冲因为妻子的事情得罪了上司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太尉后来便暗中命人将自己的宝刀卖与林冲,几日后又让下人以看刀之名将林冲带入太尉府—白虎堂。等林冲惊觉时已晚,高太尉突然出现指证林冲携利刃私入白虎堂,欲行刺自己之罪要治林冲死罪。林冲百口莫辩,后在开封府尹的周旋下,林冲被判携韧私入白虎堂,刺配沧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冲发配沧州途中,高俅买通押送的差吏要杀害林冲。薛霸、董超便一路百般折磨林冲,在客栈用开水烫林冲的脚,最后又在野猪林要杀死林冲,好在鲁智深及时出现救下林冲。

    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在牢城里偶遇大官人柴进,柴进见是赫赫有名的80万禁军教头林冲,心中大喜好生佩服,便厚礼款他。此举却引起随行的洪教头的不满,非要和林冲比武,林冲迫不得已和洪教头比武,结果轻松便把洪教头击败了,洪教头后落荒而逃。

    林冲风雪山神庙。林冲刺配沧州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林冲躲进寺庙里巧听到门外陆谦、富安的谈话,得知草料场已被他们放火,而且自己差点被害死。林冲对此愤怒难耐,心中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提枪破门而出打死了这两个人。随后雪夜上梁山。

    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等人黄泥冈劫得生辰纲之后,何涛带领官兵捉拿“三阮”反被好汉捉获。何涛被割耳放走。众好汉为逃避官兵追捕奔上梁山,首领王伦嫉贤妒能不肯收留,而林冲此时想到自己曾被王伦种种刁难,心中顿生怒气再加上吴用用计激林冲,林冲一怒之下把王伦杀死了。

    林冲武艺高强,接受招安后,打了许多胜仗。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征讨方腊得胜归来途中在杭州染了风寒不能痊愈,被迫在六合寺养病,半年后病故,追封忠武郎。 

    通读全篇可以发现,林冲是一个有勇有谋,最初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后被逼梁山,疾恶如仇,富有正义感的人。

    3

    前五封信,我们聊理想,接下来这个学月,我们聚焦学习。十月,我们班级生活的主题也是学习。

    第一次月考,如同一面镜子,让小君子们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奖赏;也看到了学习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学习习惯没养成等;也会生出关于学习的些许烦恼:为什么努力了学习成绩却不好?不喜欢学习怎么办?不能专心怎么办?

    在这封信里,我们首先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把学习的范围从课本从课堂放到人的生活当中,放到人的一生当中,你会看到:

    a学习是人的本能。

    观察一下婴儿的动作和言语,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一出生就在学习之中啊——学习辨识表情,学习简单的词汇,学习走路,学习与亲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诉求,学习用工具吃饭,学习得到想要的东西……当生命处于未成熟状态时,学习让人不断走向成熟。从自己的小家进入社会群体,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我们学习基础知识,学习与同学相处,学习遵守各种规则。在学校文化社会文化中,学习人类传承并不断发展的种种文化……无时无刻我们不在学习啊。

    b学习是人的需要。

    正如上面所说的,学习基本技能与常识,让我们能够生存下来,获得基本能力,满足了马斯洛所说的基本生理需要。

    马斯洛还提出了一个需要的层次:认知需要。认知就是学习,它也是我们的重要需求。面对大千世界广漠宇宙,我们小时候曾问过大人多少问题,一块菜地,我们可以待上半天,就是现在,不也是充满了好奇心?这就是认知需要。因为有这样的需要,我们从课本中学习,我们阅读科普人文等类别的书籍。

    推动我们学习的第一动力,就是我们的求知欲。课堂上,我看到同学们亮亮的眼神,当然不是被我吸引,而是被知识所吸引,那是一种求知的渴望,一种探索的需求。

    学习,能让我们过上更富足的生活,不仅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学习,将来可以做官发财。但是现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远不止做官这一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状元就是学习造就的。每个小君子都正在拥有或曾经拥有过一个理想,实现理想的途径是什么?当然是不断学习。

    说到这里,大君子们可能会深有同感,因为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或者说,学习是工作的需要。而且当我们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运用到业余生活当中,是不是充满了成就感?

    求知欲、现实需求和成就感,这三大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学习,如古人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习,让我们每天都是新新的自己。

    c学习是快乐的重要源泉。

    上面提到学习给我们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有了收获,也可以说是满足感或者开心快乐。学习不是机械模仿迁移,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

    上一节课,如果我们感到快乐,就是学习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独立完成一项作业,也会感到快乐;与同学老师交流一个知识点,也会给我们快乐;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会感到快乐;学习一段时间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会体验到快乐……

    所以,学习是快乐的重要源泉。

    4

    有些大君子可能会困惑:既然学习是人的本能和需要,是重要的快乐源泉,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学习?为什么孩子成绩总是提不上去?

    好吧,我们接着聊聊学习上有趣的教育学循环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著作中反复提及过这个现象,在这里我引用其中一段: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这件事鼓舞了孩子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欢乐。(《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

    干国祥老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思想进行梳理,梳理出了一个这样的结构: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就是说:没有从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就不可能拥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对劳动/学习的渴望。没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对劳动/学习的渴望,就不可能从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

    这样的一个教育学循环,干老师将其命名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用图示表示如下:

    接下来我就大段引用干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原文了:

    从这一循环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教育的规律与金律:

    1.任何人对当前具体的学习/劳动的兴趣(渴望或厌恶程度),总是以前学习/劳动的结果。一个具体的儿童面对具体的学习/劳动,总是带着特定的历史经验进入的;而这次旅程,又将成为后面学习的渴望或厌恶的因素。

    2.儿童获得学习/劳动成就的途径,既应该是多元的,又是有所规定的。这里的多元,指的是应该创造丰富多彩的学校精神生活,让每一个儿童从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这里的规定,指的是每个孩子都无法回避主要学科的学习,而且也不能借其它领域的成功,来最终替代这些重要领域中的失败。

    3.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核心因素是儿童内在的尊严感(也可以称为道德感),责任心、意志力、动机都根源于这种生命内在的感受。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儿童如果能够在某些正当领域中获得成就,赢得存在的尊严,那么他纵然无法在所有领域都获得同样的成就,也一定不会允许自己在主要领域出现恶劣的情况。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他既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又要在共同体认为主要的领域中克服困难,不至于成为笑柄。

    4.成就感,也就是幸福感和尊严感,是和所克服的困难的难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没有困难的学习/劳动,将不能导致真正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也因此,娱乐性的领域,虽然为生命的整体感提供了营养,但不能为这一核心——尊严——提供滋养。

    5.但是,前面所指的是“自己所克服的困难”,与之相反,如果困难过大,学习/劳动者最终没能克服,而成为一次失败(能够再度冲刺加以克服的困难将依据此定义不能叫做失败,而只能视为多次挑战而克服的重大困难),那么失败将产生负面的效应——带来挫折、沮丧、畏惧的感受。

    6.每个人承受失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除了无所谓的麻木之外,一个人在前面同一领域的成功越多、越大,能承受失败的能力将越大。能承受失败,我们定义为“愿意在此领域再次挑战”,而不是无所谓,或者转身在另外领域去获得成就感以弥补这里的失落感。

    7.意志力、责任感,正是克服困难的副产品;而自尊感、信心、渴望与热爱,则是获得成就的副产品。

    8.当一个孩子在成功地穿越学习/劳动过程之后,他的意志力与责任感,以及自尊感、自信心,以及对学习/劳动的渴望与热爱都将随之增强。如果这种正面学习占据着他学习生涯的主导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不久之后得到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着“想做个好人”、“想成为一个卓越者”这一美好愿望的人。

    9.而这一愿望,就是内在道德感的核心与动力。也就是说,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是爱他人、爱知识、爱世界的出发点。自暴自弃者,是谈不上对他人和知识的热爱的。

    与此相对,还有一个坏的教育学循环:

    一次次的挫折打击自尊自信,面对新的挑战不敢尝试或总是失败,学习越来越困难……

    5

    近年来,当代科学家,特别脑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多巴胺奖赏循环”:大脑边缘系统的侧坐核受到刺激后,会分泌出多巴胺,使人产生快感。快感和人的行动直接相关,所以人为了获得更多、更大的快感,就会更加努力地采取行动,这便产生了更加努力的动机。这种不停升级的循环,就是“奖赏循环”。

    由此可见,多巴胺与人的学习、行为动机的形成、适应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多的快感=更多的多巴胺”,所以人才会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呢?看看这“七个步骤”:第一步,设定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目标不要太大太空洞,短期内能够实现,几个月或几周内就能实现的小目标,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间隔比较短的小目标,可以刺激人持续分泌多巴胺。第二步,想象自己“实现目标后的样子”。不断在大脑中想象实现目标的情景,可以提高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这叫做自我心理暗示。第三步,对目标进行反复确认。就是把目标变成一个“随时都能看见”的东西,时时提醒自己目标的存在。就像一辆长途旅行的车,一路需要不停加油,才会一点点接近目的地。第四步,快乐地朝着目标努力。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以此为乐的人,才能做得更好。第五步,实现目标后,给自己充分的奖赏。实现目标后,可以用美食来奖励自己。第六步,一个目标达成后,立刻设定“更高的新目标”。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才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经常为自己设定“更困难的目标”,是让多巴胺的强化学习系统运转起来的秘诀,也是人生的成功法则。第七步,不断重复“实现目标的过程”。实现目标后,人或获得快感(幸福感)。然后紧接着设定更难的目标,达成这个目标后人会获得更大的快感。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不断重复这一系列过程。

    持续重复这一强化学习的循环,人就会在成功的阶梯上不断向上走,从而实现事业上的成功,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多巴胺顺利分泌,人的自我成长路径才会变得顺畅。新的挑战和新的努力,会使大脑进化,从而创造出质与量都优于常人的成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苏氏的“教育循环”,强调人的自尊自信,而多巴胺奖赏循环,强调循环背后的大脑奖赏机制。同样都是循环,后者是对前者的脑科学原理解释。这就是说,理解了背后的脑科学原理,就可以理解苏氏的教育循环为什么是科学的,是苏氏经过几十年的观察、教育工作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一个教育规律,具有普适性。

    6

    大君子们,基于上面的理论学习,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我们怎么办?

    建议:1、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自尊自信;2、帮助孩子取得一次次小小的成功(记住:成功是成功之母)。

    当然,这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小君子们,如果父母因客观原因不在家不能帮助到我们,建议大家:(1)计划一个期中小目标,然后完成它。开学初已经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一些同学将目标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桌上,每天都能看到,以此激励自己;每天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尤其是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在弱势学科上如何去补。很多学霸都喜欢“清单革命”,就是每天早上在便利贴上写清自己的课余任务安排,每完成一项就在后面打一对号,你不妨试试。

    (2)写成功日记,记下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把每天小小的成功体验记下来,对自己有正向激励作用,小成功积淀出大成功,这也是良性循环。现在大家每天都在坚持写成功日记,但是从大多数日记里,看不到成功的喜悦,是不是因为写得太简短了?一句话,不到十个字,读者看不到困难及你是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呢!

    小君子们,请记住,学习过程是父母老师无法代替也不能代替的,你要学会独自穿越!希望每一个小君子都能进入良性的教育学循环,体会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以后的几封信,我们继续聊学习的话题,欢迎大家针对此话题提出问题,我们以后在信里交流!最后,再祝大家读有所乐,学有所获!

    你们的,王老师

    2022/10/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月,聊聊学习吧(一):进入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fb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