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孩子读的经是古文,和我们的社会是有差距的。古文他背下了,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我担心他会养成这种习惯,有些东西不太理解,但背下来就算是完事了,所以他就是没有在理解上有一个习惯……因为我也在国外看到中国学生的情况,就是:到美国以后,他批判性思维建立不起来了,已经太大了。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件事,如果他背背背,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要担心他形成了一个如果背下来了就好,理解不理解没有关系,如果他养成了这个习惯后,你再让他去批判,他做不到,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先生:我要提醒你一点,你的孩子是活的!你一定要记住,一个活的生命,越长大是越喜欢理解。尤其长大到13岁以上,基本以理解为他的生命的核心,所以你不要怕他不去了解。
教导读经的人,该背诵的时候尽量让他背诵,该理解的时候就给他理解。你所看到的那些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我们体制学校教出来的。一百年来,我们体制学校的教育是──他不理解的时候,硬要他理解,我们只考他体制那一套,他只好只学老师教的那一套,自由的思考习惯被障碍了。等到他能理解的时候,他因为没有读经的根基,没有广阔的心胸和高远的见识的底子,到时没志气,没理想,心灵是死的,只能混日子过了。
总之,不是小时侯只教读经,不教思考,才把我们的学生教得不会思考,而是因为从小就教他理解不来的思考,不教读经,所以他才一辈子不会思考。
照顾太周到适切,有时未必是好事。“人算不如天算”,“百密难免一疏”,留点空间,留点缺憾,留点难处给孩子,毕竟孩子是“活的”,他自有“天机”,他自有“运命”,庄子所谓“方将化,恶知其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其已化哉?”,稍做放任,不必操控太多,乃为自然也。
大方向替他把住了,人生之前途,即已有相当之保障,其它进进退退,多点少点,是无所谓的,若有缺失,也是天地间之不得已的。庄子谈养生,说:“有人养其外,而病发于内;有人养其内,而虎食其外”,请问:人到底要养内还是要养外?天下哪有密不通风之事物?
吾人在当前之时代里,立于自己之本位上,尽其最大量之努力,即是“尽人事”,其余,则只能“听天命”了。“尽人事”者,即是君子,即是圣贤,去此之外,别无君子与圣贤。而君子与圣贤的表现,本来就没有固定标准的。
人生长在现实中,现实还是需要照顾的,而且现实的压力是很大的,价值上有没有缺憾,不会有切肤之痛。现实一有缺憾,马上令人感受到痛苦,所以现实是很压迫人的,人也很容易去注重到现实,而且很容易被现实所冲击,所以人生常会随波逐流,其中有许多的无奈,我们实在不忍心太过苛求。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能够从滚滚洪流中跳出来,自己跳不出来,人类有方法,就是从能够跳出来的人这里取得典范,兴发志气,你就可以去学习,诚恳追求,也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颜渊见到孔子,兴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受,对高的对象,如果不仰,就不知道它的高;对坚的事物,如果不钻,就不知道它的坚。譬如你到泰山底下,只低著头,便不会知道泰山有多高,你必须抬起头来,才能感受到泰山的高,而且你越抬头,你就感觉到泰山是越高耸。一个不肯抬头的人,不肯面对圣贤的人,他可能永远只看著眼前三尺的路,虽然一步一步地,好像走得也很勤快,但他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去,他的心是不安的,他的生命是不可能有价值的。
北京元谦学堂,
是北京一家全日制寄宿制经典诵读学堂,
秉承台湾王财贵教授教学理念,
在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机,
用最自然简单的方法,
让孩子在吸收最有价值的内容,
奠定其一生人格、学问的基础,
从本源上把握教育的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