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条渡船
每次遇见好书都是那么偶然,这偶然得到的好书真的令人欣喜,翻阅的时候也就格外用心。
一本好书总能直面残酷的现实,用文字化作利剑挑开伤疤,将生命中经历过的风雨、忧伤、苦痛欢笑,还有刻骨铭心完整地呈现给世人。同时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就如作者所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拖住。”
每具皮囊都包裹着一颗坚硬或柔软的心,有别人看不见的忧伤,闪光的理想,热切的希望,这理想和希望让人们与时间抗衡,与坎坷争斗,固守着自己的所爱。
《皮囊》的母亲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勤劳、隐忍、包容、坚不可摧的倔强,承受着她认为理所当然要承受的一切苦楚。父亲三年不工作,她独自一人支撑这个家,并能做到不抱怨、不发怒,这具单薄的皮囊承担着作为妻子、母亲的义务和责任,耐心等待丈夫的成熟。给失去公职而失望痛苦的丈夫在时间的长河中自我疗伤、觉醒,找回作为男人的应有的骨气和尊严。母亲的皮囊里每一根细胞被苦难浸泡着,可她用坚强对抗,用自己对人生与爱情的理解生活着,战胜贫困,战胜怨恨,用半辈子的时间建造一座房子。我们无法想象,在丈夫并重期间,孩子还未成年,生活拮据到捡回菜叶做菜的境况中母亲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魄决定造房子。在作者细致的叙事里,我觉得母亲建造的何止是一座房子,那是对自己的证明,认证挺起的脊梁。母亲有女性本来的仁慈和柔韧,她带着“我”去朝拜,这朝拜中的虔诚就是为母则刚的本质。为了家庭的安宁,为了孩子的未来与健康而朝拜。那双膝一跪,两手合十的一拜揉进了多少情与爱?又蕴含着母亲怎样的精神寄托啊!我除了对母亲怀着深深的敬佩,更多的是怜惜。看到有关母亲受苦受难的那些文段,酸楚在心底涌了一股浪潮,久久无法平静。
图片来自网络透过文字,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母亲,也有自己的母亲。那一刻“母亲”一词的分量就特别凝重,“母亲”二字的意义无可比拟,母亲在心底的位置就无法取代。我自己作为母亲,过去为孩子做过什么呢,现在在为他做什么,苍老渐渐逼近,未来我能给予孩子的又是什么?我在叩问自己,对于过去我惭愧,对于现在我尽力在弥补,对于未来我期待能给“母亲”这个角色镀上精神的光芒。
世上有孩子的诞生就有父亲的存在,这是生命延续不可或缺的角色担当。作者的父亲半辈子的风雨漂泊,最终在将近苍老病重,一座精神的灯塔瞬间倒塌。饱经风霜的皮囊包裹着的一颗心怎能不深受打击,又怎能摆脱千疮百孔的侵扰。但父亲从未认输,也从不承认,自己被现实中的残酷击倒了,被命运而捉弄。他一直想以男人的名义和力量挺起腰板立在世上做人,继续担起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可病痛已经狠狠地削弱了他的力量,一步,一步把他推向逼仄,推向对自己的厌倦。他自己学着走路,摔倒了就痛哭,发脾气。可见一个男人面对苦难和折磨同样是苦不堪言,同样令人悲悯和痛惜的。无论如何父亲的豁达和曾经的经历一样不失男人的分量,作者把心底对父亲的爱与致敬付诸笔下,带我们向自己的父亲鞠躬致敬。
写到这里,我特别想念远在千里的父亲。我很庆幸有一位始终用爱滋养我的父亲。如今他年近古稀依然康健,依然不辞辛劳在田间地头耕作,他与母亲守望相助,为自己的儿女守护着温馨的家园,保护儿女完整的故土。为的就是证明自己并未衰弱,并未苍老,没有被岁月夺取好好活着的勇气和力量。他用韧性地方式活着来安抚远在他乡漂泊的孩子的心。
图片来自网络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结交朋友,与一些无关紧要的人擦肩而过。阅读其实就是观照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受着自己与作者同样的感受。作者《皮囊》中的朋友和路人都是那么可爱、善良,可同样都遭遇命运给予的有不可言说的尴尬甚至不堪。对于要立于世,活在烟火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谈何容易。人世间没有理想中的桃花源,不管生活在哪个阶层的人都需要一层一层的理性和智慧去泅渡。
作者蔡崇达在《皮囊》里给自己打造了一艘摆渡的船。他用不确定的目光注视过的人与物,心灵上的创伤,曾经低过的头与肩,在黑夜流过的泪,在黄昏里的徘徊与恍惚都乘着渡船洒在了岁月的溪流里。他用客观冷静镌刻着凡人的朴实与谦卑的美。
阅读何曾不是一次摆渡。韶华易逝,芳华刹那,皮相给予我们的充其量是数年的光华,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我们内在的一生中都能源源不断给我们带来淳朴和安静的力量渡我们走过风雨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