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实在是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从未被审视的词语。
一个“正常”把人划分成了三六九等,排除异己因此变得理所当然。
伦敦大学学院博士萨拉·钱尼的《我正常吗》一书,围绕“正常”这个主题,追溯其起源与发展,直击“正常标准”背后所包含的偏见与不平等。
正常,有时不过是偏见的总和。不正常,又怎么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54419fd080301264.jpg)
一、小个子犯天条了吗
我和我爸是一脉相承的小个子,一米五出头的身高,自己没觉得有什么,但在买服饰鞋包时,真的感到了世界对我们深深的恶意。
作为男人,我爸37码的脚,一直是我妈的笑点,但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就是我爸买不到合脚的男鞋,他的鞋子只有两种选择——童鞋或者不分男女的运动鞋。
而我,一个微胖的小个子,相较于买裤子更喜欢买裙子,因为适合我腰围的裤子,裤脚都太长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把九分裤当做长裤买。
有一次无意中发现有家店的尺码分为小个子款、正常款和加长款时,简直让我受宠若惊。
有着类似困扰的绝不止是小个子,网上很多网友吐槽,自己明明身高体重都很适中,但是买衣服的尺码必须是大码、加大码才合适。
衣服尺码制定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当这个标准与现实有较大冲突时,它真的还能作为一个标准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bdde6fd2421d86a0.jpg)
二、“正常”从何而来
“正常”最开始是数学家高斯计算天体运行时,所用的高斯分布。
但之后,这条“误差曲线”却渐渐被用在了对人的评判上,符合这一规律的即为“正常”,不符合的则被嗤之为“不正常、病态、异类”等。
于是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病院收容的病人千奇百怪,其病因从过度学习到失恋,不一而足。
殖民者以“正常”为借口,去改善被殖民者的生活,要求被殖民者从各方面符合他们“正常”的标准。
但可笑的是,他们所谓“正常”的标准,并不具有广泛适用性,因为其标准制定源于一个特定群体——西方的、受过教育的、富裕的、异性恋的白人男性。
不同性别、不同肤色都可能导致在这个标准中异常。
而所谓“正常”,也被某些人在阶级、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等领域大肆滥用,排挤甚至迫害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2d711eebfa6103bb.jpg)
三、“正不正常”很重要吗
同事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令她苦恼的一件事是孩子的每次体检,都达不到这个年纪应有的体重,她也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孩子的生活做了一些调整,但这并没有什么用。
最终她放弃,虽然在这套标准中,她的孩子不达标,但是除此之外,孩子其他的各方面表现并无异常。
她说,我总不能因为这一个数据搞得全家人不得安宁,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健康的表现,这就够了。
显然在这套标准中,她的孩子就是异常的,但这真的很重要吗?
达不到这个标准,她的孩子就是一个不健康的孩子吗?
事实并非如此,她的孩子很健康。
纠结于某个标准体系中的正常与否,真的没必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0a589234e344236c.jpg)
有时候,并不一定非要遵循社会期望,一个人的不同,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不正常,又怎么了?
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已经不要求大家趋于一同,我们求同存异就好,你这样很好,我那样也不错。
这个世界可以有很多的评价标准,别把自己困死了,做自己就好,我不需要别人给我一个“正常”的评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76824/c624dc900628f47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