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提升自己,好好挣钱,比什么都重要。
四年前,我还是一个刚踏进象牙塔的普通大学生。同班同学对我说,咱们这个专业贫富差距非常大,很多人年薪二十万起步,也有很多人拿着微不足道的月薪。
我心想,这些拿不到高薪的都是瓜皮,肯定是这个人不行。
四年后,我成了四年前自己口中的那个瓜皮。
2015年那会儿是我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和许许多多的新人一样,我从来没有过任何编程的基础,对所开的课也提不起来一丝丝的兴趣。
大一在游戏、旷课、探索男女之情中匆匆而过,甚至还挂了高数选修。唯一让我感谢自己的就是,喜欢看书的毛病没有变,泡在图书馆看了许许多多的书,人物传记、现代文学、历史史书等都是我经常涉猎的内容,极大的扩充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大二的暑假我去了一家食品厂打工,入厂流程办完后给我分配了宿舍,两套工服,以及一张饭卡,让你一进厂就有饭吃,感觉这点还是很好的。
在厂里一般工服的帽子分三种颜色,蓝色,还在试用期的新工人;白色,已经转正的老工人;红色,一般都是组长这类有点职务的,负责一些管理工作。
刚进厂很兴奋,看什么都新奇。但工作了不到两天就感觉身体被掏空。
每天需要长时间地站在流水线前,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中午半个小时吃饭时间,有时还要白班夜班来回倒。虽然自己是农村来的,也还是低估了厂里面的劳动量。
其实来厂子里打工的人都很年轻,很多都是初中、高中毕业就被朋友介绍到这里来,一个个正值青春年华,来到这里,机械的工作生活着,真的是一眼完全看不到未来,这是坐在校园读书的我们很难去真正理解的,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我在厂里干了两个月,除了每天的工作琐事外,大家会在吃饭前换工装的时候聊聊天,一群人天南海北的吹着牛皮。厂子不远处有一片海滨,周末休息的时候约着去游泳。我也很快找到了工作状态,每天按时上下班,白天侃大山,晚上逛超市,甚至有一刹那让我感觉呆在这里挺好!
我当时的工友也都是同龄人,现在想起来还有很亲切的感觉。
暑假很快就过去了,临走前跟几个玩的好的工友在厂子附近转了一两天,就给主管辞工了,说要回去继续念书。
虽然有了这段经历,回到学校后不断告诫自己要努力学习,但也抵挡不住诱惑。加之时间一久,又抛到脑后了。
这里有个小细节,在得知自己挂科后,我跟一位学长取得了联系,说自己才大一就挂了科,会不会很惨。学长听出了我的担忧,给了我一套H5的学习教程,让我提前接触,好为将来铺路。虽然后来没有从事前端的工作,不过那种来自高年级学长的权威确实引导了我。在大二选方向时学长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万分感谢!
时光飞逝,转眼就来到了大三下学期,此时班里的同学基本分为四大流派:考研派,非常苦逼,天天图书馆搞到很晚,有些人是想有更好的学历,有些只是想把就业压力推后几年而已。
工作派,像我这种从来没想着考研,恨不得马上出来上班挣钱,这学期过完就很焦虑,对自己未来一片迷茫。
无所谓派,不知道家里是不是有矿,不管工作还是考研都不怎么上心,照样打游戏看电影。
恋爱派,一些同学四年没有恋爱,总感觉大学过的很亏,于是大四的黄昏恋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作为强烈工作派的我,穿梭在各个招聘会上,有个奇怪的现象是,好多公司都只招后台,对于前端的少之又少。我就把几个跟前端有关的公司都投了一遍简历,那会一心想的是,只要能出去工作,不在学校呆着就行。真的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简历现在看起来也是一团糟。面试的碰壁就不细说了,不过那段专心备考的日子很充实。
到了7月份的时候,我才收到了一家公司实习的offer。假如那个时候我还跟前三年一样得过且过,宅宿舍里打游戏,我现在一定后悔死。
但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蜕变归因于一个契机,可其实,站在命运的交叉路口,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带给自己的转机......
终于要写实习的这段经历了,我很庆幸一路走来都是自己的选择,虽然也走了不少弯路,但那是我主宰的生活。
前面说道,我在学校期间学习了大量的H5和node,实习却阴错阳差地做了javaweb。为什么会这样呢?容我缓缓道来。
去公司报道那天下的挺大的雨,跟着隔壁宿舍三个小伙伴一同坐上了前往帝都的火车。刚下地铁时才十二点多,我给负责安排的主管(好像是个科长)打了电话,他说让我们两点午休结束后找他报道。
一上午舟车劳顿我们也饿了,就在公司附近一家穆斯林餐厅准备吃点东西,不得不说一碗面十几块钱,可能在北京很常见,但在二三线城市一般不会这么贵。
等到下午安排工作的时候,见到了科长本人。他简单介绍了一下公司文化,给我们每个人都找了导师,并安排了工位。
我的工位在楼上,那两个小伙伴在楼下。因为是一家外包公司,我们对接的公司不一样,所以项目也不同。不过他俩本身专业就是后台,反倒是我这里,组长丢给我的只有切图ps这种体力活。
大概过了半个多月吧,图也切的差不多了,还是没有前端的活给我做。眼瞅着其他同事被各种业务缠身,忙的焦头烂额,我在这里就显得格格不入。
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辞职回去,要么转型做后台。为了验证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搞编程,我萌生了转后台的想法。看花容易绣花难,真正做起来哪像说话那么简单。
从java基础到java核心,再到三大框架,白天上班敲代码,晚上加班看视频。跟楼下小伙伴要来了老师的PPT,看完后还要练习老师布置过的作业,让自己也经历一遍他们所经历过的。
然而我发现自己错的离谱,甚至接近于崩溃的边缘。我不仅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学习Java这门语言,甚至还花时间学习tomcat,jsp等一些基础的技术。
结果就是我不断的仿造,遇到极其简单的问题我都不断的去请教,效率极其的低下(如果是一名熟练的开发人员,只需要三天就能完成的工作)我从8月25号一直忙活到9月6号,中间被别人鄙视的要死,无论哪步的编码我基本都不知道怎么做,我除了问,就是查,有时候把别人都问烦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基本熟悉了js,但居然有个人天天跑过来问你类似这样的问题:”我用console函数为什么不能正常输出结果啊.”,你说头会不会大。
或许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但趁着年轻可以多学点也不是件坏事。说干就干,真的就是凭着一腔热血。这里需要提一下我旁边的同事,我俩都姓张,刚进来实习时组长还打趣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同事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没有他不厌其烦的教导,我的java学习经历可能不会这么顺利,我们宿舍住的很近,业务多的时候晚上加班到十一点结伴走回去,路上分享工作的烦恼,或者吐槽乱提需求的那些魂淡。这大概是实习过程中的一大乐事,再次感谢出现在生命历程中的这些人。
现在我回来了念书的城市,从事着大数据的工作。从前端到后端再到大数据,经历了这么多的曲折,也让我看到了许多全新的领域。我很期待将来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不甘心这么咸鱼下去。
职业生涯前几年重在夯实基础,频繁的跳槽换工作,尤其是跨专业对于个人的成长非常不利。戏剧的是,如此折腾一番后,除了测试和机器学习,我把学校开设的课程全都试错了一遍。
从实习到现在,我一共经历了两任组长,他们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两种人(这里cue一下我的组长哈哈)。拿我实习的组长来说,他这个人特别面善,从没见过他发火,给人的感觉很亲切。不过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实习期间学到的东西寥寥可数。
恰恰相反,我现在的组长特别严厉,对组里的人要求也特别严格,他懂得管理之道,善于因材施教,有点像初中班主任。虽然被批评的多,但是进步也大。
无论是哪一个组长,对我影响都挺大的,他们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感谢每个出现在我身边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是我早期工作经历的回忆。
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现在的自己,仍旧在不断地学习,利用下班时间看看视频,偶尔也会心血来潮分享几篇博客。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