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我们常常融入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学习名人成长故事,口述或视频播放他(她)的奇闻轶事;数学中,用植树节种树、布置花园等事件。这些未经打磨、随处可见的情境真的符合现代的教学吗?
一个多大容积的蓄水池,全部放满需要6小时,全部排出需要4小时,请问在放水管和排水管全部打开的情况下,需要几个小时?
“为了情境而情境”,我小学时做过多次的这道题,严重脱离实际生活。
服装店买来100条裤子,进价50元,售价80元,卖了60条后,剩下的8折处理,请问服装店一共赚了多少钱?
贴合了生活实际,但实际上这道题仍不是情境题,换成其他地方其他物品依然适用。
情境中我们也会用到一些案例,如这样一道案例题:
某文具店一支铅笔售价2元,5月2日售出了20支,5月3日售出了30支,5月4日售出了40支。如果要计算这三天圆珠笔的收入各为多少元,可以设一天售出X支圆珠笔。一天圆珠笔售卖所得收入为Y元,即X和Y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2X,借函数关系式求得每日的收入。
回忆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算收入时,谁会大费周章列个函数算式呢?
什么样的情境才算是好情境?刘徽在《大单元教学》给了以下示例:
情境教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句话导入那么容易,想要“一境到底”,需要教研组集智共研,共商任务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