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呼兰河传》,是在小学三年级吧,那是很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在我大学一年级时,翻开《呼兰河传》的第一章,就被萧红笔下的冰雪世界震撼到了;随后的一系列关于呼兰河城乡民的描写,更使我不忍心再读下去了,明明是淡淡的笔调,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哀伤和愁苦,简洁朴素的文字,却有着令人难以忽视的力量。于是我放下了书,着手写下这篇随感,不能再读下去了,至少现在不能读了。我害怕,这平淡的文字中有着浓浓的、化不开的凄凉,怕被这悲哀压垮了,从而又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我知道的,年轻人不该那么颓,那么丧,年轻人是朝阳呢,世界是光明的啊,我都知道的。
然而总有黑暗的一面蛰伏在生活里,我选择不去看它罢了。那是别人的黑暗,那是另一个世纪的黑暗,不是我的,我可以选择不去了解,不去体会。这样的想法会不会有些卑鄙呢,也许吧,我想保护自己那颗敏感脆弱的心灵。
我也想提笔写写我的乡土了,我童年所遇到的乡民们,我有记忆的一切,都想留下来。并不想刻意渲染美好,只盼望尽可能的真实,贴近我从前的生活,从前那样活过,才有了今天的我。文笔是肯定不及萧红的,我因她而有了这个想法,便想付诸行动。
我笔下的人和事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还不太清楚,要看文章成品罢,总之,是不会同萧一样的,任我再怎么写,也写不来那种凄凉,那般愁苦,一半多要归功于这是新时代,人们生在新时代,活在新时代,即便有封建思想残余,也较上一个世纪少多了。还有写景方面可能对我有些难度,万事开头难吧,我以前少写,考试作文都叫人家在那讲大道理,建设祖国云云,我从前是顶不喜欢写作文的,年级越高,政治思想味越浓,拾人牙慧,老生常谈,中心思想绝对要明确,这样子作文及格还是可以的。于是我浑浑噩噩,作文常常混个温饱而已。这样语文这一科的分数就不至于太难看。我对作文意见在于,常常觉得它不把学生个人当回事,不能我手写我心,手下的笔,似有千斤重,握不动,写不好,越发不想写。
在千军万马中挤过高考的独木桥,本科的学业压力也逊不于高考,但是在这个阶段似乎能看到一点点曙光,一点点自由,好像终于不用再被管得密不透风了,家长,老师,国家,所有人都为你好的,为你成长,成才,他们都不容易,操碎了心。我不怀疑,也不反感,所以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乖乖接受义务教育,一直好好学习着。但就是觉得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你说了,也得不到回应。我也不懂自己想要什么回应,大概是,能不能尊重我,听见我的声音,看见我的存在,这个我,不仅仅是我吧?
不论如何,我终于有一点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和时间了,就想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描绘我从前的生活,那些感受,那些人和事,大概从两岁到十五岁吧。在这以后,我因求学而离家和乡村越来越远了,以至于我回到自己的村庄,只要我不开口说话,一些村里人会主动同我说普通话,我回答他们,用地道的家乡话,啀话,他们说我看着陌生,像北方来的女孩,原来也是本地人啊。
为什么想写呢,想留下一些关于家乡的温暖的记忆,也可能夹杂着难过或悲伤的过往,生活从来不是纯粹的,平凡的生活就用平淡的笔触去记录吧。如今我确实来了北方,也是会怀想南方和家的。文字会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一点,再一点。
等我再长大一点,强大一点,再去把《呼兰河传》读完,茅盾也说了,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而我才逃难似的离开了悲哀的凄婉的绝望境地,不想再顺着作家的文字踏进去了。无喜无悲,平平淡淡,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