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挑战》这本书确实很有意思,不愧是《孩子:挑战》的姐妹篇,作者的观点一如既往的犀利,并且从另一个角度帮我们更加认识清楚为什么婚姻是一项挑战。
整本书读下来每一章都有其让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亮点,现在整理并记录下来。
01
什么是爱?
爱是一种情绪
情绪,使得我们有力的行动。
作者感情认为是一种情绪。情绪之所以产生是非常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情绪产生的目的是让我们认识任何行动的优势和障碍,但是由于我们通常很难作出决定,并且利弊经常相等,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做出直接的选择。为了朝其中一个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强化自己所赞成方向的表面价值,在这个时候就会召唤出情绪,我们需要情绪来证明我们的决定是合理的,并因此对应逻辑上对此选择出现的可能阻碍。情绪,使得我们有力的行动。
作者还提到了如果我们承认其实根据自己的基本目的来选择爱的方向,那么就可以说我们甚至能决定是否坠入爱河。关于这点我想了一下,从心理学的说法我们寻找另一半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补全我们所缺失的心理营养,那么我们所以选中的那个人,是不是也可以说我们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成为完整的自己。当我们能认清这个目的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选择是否要成为完整的自己。
02
两性之间的战争
权力之争让婚姻变得混乱
对抗都以彼此惧怕和互不信任为基础,都源自于社会主导者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和支配地位。
在两性战争这一章,作者的观点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即使这本书写于前好几十年,如今看仍然不过时。
首先作者提到了女性的羞怯来自文化的要求,因为女人的被动态度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基于他们的生理结构和母性天性的功能。要求女人谦逊等美德是起源于促使所谓正确性行为观念产生的社会时期和当下的具体情况。现在女性解放战争非常迅猛,对于全国各个国家都可以说是正确的事情。当时候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提到了男性至上的地理要塞是土耳其和中国,那是中国还有一夫多妻制,其实今天在中国女性依旧没有受到平等的待遇。
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任何相信已经建立真正平等的人,其实只是从他的父系角度出发,他的信念披露了他担心进一步发展会意味着女性至上。女性觉得自己沐浴在想象的平等优势荣耀中,但实际上这个荣耀是男性促成的错觉,男人希望这个荣耀使女人忽略平等的本质权利。
我认为不仅是男性害怕女权上升,女性自己本身也在否认自己。女人不愿意找比自己条件更差的男方,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家庭上或者是个人条件上。因为女性愧于承认丈夫不优秀,这意味着她的丈夫不是真正的男人。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男性和女性都不愿意真正承认男女平等。
作者提到另外一个让性别平等产生误解和扭曲的是女性总是想表现自己的性吸引力。例如现在的网红,不是把自己打扮成可爱,可怜就是性感的模样,以性去吸引。作者认为女性这样的行为和后宫嫔妃相差无几,显示性吸引力一直都是次级性别用来吸引主导性别注意力的方法。另外一个还有具备欺骗性的就是骑士精神,骑士精神看似将女性放在一个需要提供服务和受尊重保护的位置上,实际上是将女性放在次级位置上。当一个男性坚持要提供帮助时,其中蕴含的关心实际比女性愿意相信的要少,因为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本身是把自己放在,给予者的位置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女人子啊享受男人提供的帮助的同时,其实对自己的定位是需要帮助和被保护的无助者。这个在父系社会中形成的传统是的男人和女人继续这个古老的骗局。
作者更提到,我们目前文化有很多崇拜女人的方式,但实际上是隐藏着对女性的蔑视。比如说大家都认为赚钱是男人的职责,但是实事上这是男人们的特权,他们不是瞻仰女人,而是通过金钱支配女人。
在婚姻中,不和谐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女人越来越多的竞争加剧了男女之间的不满。男人对女人上位不满,女人对自己地位不高感到不满,而这些不满让人们越来越少地将另一半视为同伴,而是视为敌人。原本我单纯地认为婚姻中的挑战来自于我们为解决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是现在看为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仅仅是一部分。婚姻的挑战还来自源自社会主导者想要维持自己统治和支配地位,彼此惧怕和互不相信带来的。
03
性的概念
性一向很重要
对性的概念影响着人类的关系。
性大家通常想到的是动词,但是性也是一个名词。社会给我们对性的认识,实际上正是我们对性的认识误区的来源。传统教育让我们认为“男人气”和优越画上等号,包括最热心女性平等的拥护者也会认为真正的男人应该是强壮的,自给自足勇敢和可靠的。这一点在女人们通常不愿意嫁给比自己长得矮,条件比自己差,收入不如自己的男人可以看得出来。
与此同时女人也是真真正正的打心里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很多女性对自己的性别是不接纳的,他们认为女人的地位是从属的,这就导致女性一般有三种态度:①提高魅力,表现无助,避免责任②有的女性屈服压力,不断反抗,导致婚姻出现障碍③拒绝女性身份,拒绝自己的女性特征。
作者提到了当年的美国,女人一方面对自己做为次要性别的社会角色提出抗议,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梦想一个值得自己尊敬的丈夫,他们仍然坚持男人必须比他们更强大更可靠。中国社会现在正是如此,女人们嘴上叫着男女平等,但实际上他们更希望得到被照顾的感觉,而且她们也满意于被照顾的感觉,当没有被照顾的时候女人们便有了怨言。另外又我想起了父亲悖论:整个社会都希望父亲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同时又呼吁父亲在家庭上投入更多。但是两个期望往往不能同时达到,一旦父亲在家庭上投入更多,往往会被妻子以及社会认为是没有男子气慨的。
在这一章作者同样也提到了关于如何对孩子说性的话题:父母自己在性教育中约束的环境下长大,面对孩子的提问,他们会觉得尴尬,要么根本不回答,要么逃避这样的话题,有的父母听到这样的话题还会严厉苛责孩子,这样孩子会觉得要么是他感兴趣是有问题的,要么是她自己肯定有问题。而且作者也提到了与胡萍老师同样的答案:在孩子向家长提出关于性的问题的时候家长必须要摆脱对性的尴尬和反感;要正确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但绝对不要超过问题的范围。用胡老师的话就是说问什么答什么。
04
伴侣的选择
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选,或不选,这是他们永远苦恼的问题。
这一部分内容和之前所看的心理学书籍可以联系起来,书中的原话说选择伴侣是导致夫妻不和的第一步,也是用错误方式接触异性的最后一步。书中还提到选择从来都不是偶然的,深层的个人需求影响最后的决定。就像最近的心理学内容常常听到提到,我们选择伴侣的背后其实是我们要选择一个人,从TA那里得到我们所缺失的心理营养,从而依靠这些心理营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用作者的原话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人,他的个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们就会被这个人吸引。
提到美丽,人类认为美丽是女性专属,而力量是男人的标准,但这是反映了这个社会父权制思想。非常矛盾的是男人和女人一边追求美丽,一边抵制美丽。尽管性感和美丽受到高度赞扬,但是大家仍然认为性感和美丽的人一般不成为好的伴侣。尤其中国一些宣扬传统文化的讲师认为,女性不应该把自己打扮的美丽这不是旺夫的行为。实际上从书中看,几十年前的美国亦是如此,性感的人结婚后要么保留男人的欲望继续保持美丽性感,结果是她的丈夫不高兴;要么对婚姻满足,失去性感,并失去因为她性感而选择她的丈夫。
作者说了一个非常值得令人深思的话,很多人会爱上几乎不能给自己婚姻和谐的人,或者被这种人心眼人们经常忽视良好的潜在结婚对象,而只关注让人受难的选择,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隐秘的倾向原因,维持优越性的欲望以及受苦的希望,伴侣经常是因为其缺点而被选择的。很多伴侣其实是潜意识的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缺点,期待伴侣一直不好或者更加不好。他们嘴上说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强大起来,而其实他们正是巴不得期望伴侣能一直这么窝囊下去,从而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在选择伴侣的失望上,有一种人会选选择相反的类型再婚,还有一些人会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同一类的伴侣,并且永远学不会如何相处。这让我想到海灵格的亲密关系的九个陷阱的第一个:必须找对人。其实跟谁结婚都一样,最后你需要面对的还是你自己,对方只是你爱自己的能力一种反应。
05
一起生活
合作的反射
个体及其个性,个体和他人交往的方式是婚姻呈现的两个方面。
安全感,理学家通常爱说建立安全感。但是作者认为,安全感本身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需要信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和对周围的人的信心。因为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根源是恐惧,恐惧导致了合作障碍。所以人类合作的错误想法导致的两个误解,一是很多人认为怨恨会改变现状,或者至少认为怨恨是改善现状的先决条件;第二个误解则是人们通常认为当两人兴趣发生冲突时,除了战斗或屈服外,没有其他选择。
我们通常在a与b的死框框里出不去,没有意识到一件事儿可能有第三种选择。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家庭模式导致我认为冲突=关系死亡。每当有冲突出现我只有两个选择,忍耐和冲突,而冲突等同死亡我只能选择忍耐,人们对家庭成员很难尊重的原因有很多,不管原因是什么都可以追溯到两点:个人恐惧和自卑感。所以建立自信心,克服悲剧就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我上周末去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到:人不是活在世界中,是活在对世界的解读中。我们心里有什么投射出去的便是什么。这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家们说的不接纳看不上别人的部分,实际上是不接纳自己的那一部分。所以只有人类才会在因自己的缺点而受苦时反而去挑剔别人,于是我们变得对别人的缺点感兴趣。
06
嫉妒
嫉妒不是爱
嫉妒的目的不是爱,而是想要隐藏自己的不足
通常我们认为嫉妒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对方了,而作者显然不这么认为。
嫉妒的目的通常有四个方向:缺点找借口;吸引关注;获得权力;报复。
当我们怀疑自己能够给予的不能满足伴侣时,我们就会变得嫉妒,然后我们担心别人能给的更多,我们就变得更加嫉妒从而引发了争吵和失望,这些争吵和失望反过来又肯定我们自己不能给予对方所需要的。
爱忌妒的人会议案和忠诚为借口监视伴侣的每一步。当我们对自己有一点信心克制一点,那么嫉妒其实便会被减轻。嫉妒的伴侣是需要我们去帮助的。嫉妒是一个信号,他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改变,或者告诉我们对方需要我们的帮助。
07
婚姻问题与冲突
我们的态度是问题的根源
我们生活在对世界的解读里
“虽然我们生命中的遭遇似乎导致了各种具体的表面的冲突和不和,给我们带来痛苦污辱优势,甚至带来死亡,然而事实上矛盾只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的痛苦源自于自身,源于我们对事实的态度,他就在我们心里。”作者这段话再一次印证了我老师所说的:我们生活在对世界的解读里。事实的本身并不分好坏,而是我们所认为的。
本章节很有意思的提到了,女人在婚姻矛盾中所受的痛苦最大,对婚姻幸福婚姻的依赖和谐更为敏感,同时还给予她们更大的责任。事实上,婚姻的命运通常来说取决于妻子的行为,多一取决于男人的行为,这似乎和我们的老话说女人一旺旺一家对上了。而且从本书作者举的例子,我们似乎能看到全天下的婆婆,全天下的老公,全天下的爸爸,当然也包括全天下的女人似乎都一样的。不同的是这是美国几十年前的情况,而我们现在正在走美国几十年前的路。配偶间互相抱怨,通常底下是有更深的意义,显示了他们对自己优越性的极度满意。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通常离婚被认为是个人污点,尤其是女人的污点。离婚被认为是个人的失败,尤其是女人的失败。女人在离婚中要承担的更多,女们们认为离婚是失败和不幸,但男人们却极少把离婚视为失败和不幸,而更倾向于充分利用自己的心自由。我觉得这一点可以看出,其实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都反映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上。视离婚为污点和失败,也反映了女性们对自身的怀疑,希望得到过分的保护的愿望,和公众对女性的鄙视和否认。这些观念影响着,女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所能花发挥的功能。
08
生儿育女
孩子:挑战
一个社会的总体政治文化,在更大程度上比物质生存更能决定生儿育女的愿望。
本章观点与作者《孩子:挑战》一书相衔接。
作者认为孩子的功能有两个比较经典的特点:将孩子作为我们长生不老的象征,人类渴望不朽;父母希望孩子继续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第二个特点反映出了这类人对待世界的敌意。
阅读父亲的功能这部分,让我有一种也许每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走过这个误区的感觉:父亲,包括这个社会并不是真心尊重母亲,父亲在抚养孩子方面通常有不足感,但他们更会怀疑母亲的能力。父亲的退缩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当母亲犯错时,自己有权利把问题归咎于母亲;父亲的退缩也是担心被指责,担心被别人说自己的教育一无是处。现实生活中各种家庭都体现了母亲们在抱怨丈夫,既不管孩子又喜欢插手。
母亲的功能也被社会扰乱了,因为不平衡,因为性别不平等,一些女性对自己的角色,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对立心理,所以他们也没办法与自己的孩子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使得母亲成为了孩子适应不良和痛苦的根源,母亲和孩子都是受害者。
本书与《孩子:挑战》一样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的观点在几十年后今天的中国正好适用,在阅读那么多育儿与心理学的书籍,这套挑战系列算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与启发新大门的必须读物。
------絮絮叨叨的分界线---
附:海灵格亲密关系九个陷阱
1、必须找对人
其实跟谁结婚都一样,最后你需要面对的还是你自己。对方只是你爱自己的能力的一种反映。当你自己真正进步了,现有婚姻就是最好的。
2、下一个伴侣会全然不同
离异和更换伴侣并不是问题的解决办法,它只不过是把问题延迟了。“更换”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和轻松感,但是摆脱的只是问题的诱因,而不是问题的本身。
3、我必须挽救这段婚姻
抛开各种各样挽救关系的做法,先照顾好你自己吧。当你的生活改变了,婚姻自然也会改变。婚姻状况只是反映了你对待生活的态度。
4、责任在TA
对于你的幸福,该负责任的只有你自己。只有接受了自己,才能接受对方的爱。对方做得不好,其实是因为你不珍视你自己。
5、我需要刺激
当你的婚姻显得空洞无聊时,你其实不需要刺激,而是勇气。你需要有勇气去审视现有的轨道,摆脱安逸感走出死水一般的舒适区,本着内心的需求去冒点险。这样,你的生活会立即鲜活起来,而用不着来自外部的刺激。
6、真爱终会到来
当你梦想着真爱时,其实是期待一个完美的伴侣来弥补你的不足。因为完美伴侣是不存在的,所以真爱的梦想只会给你添堵。
7、我需要和谐
男人最爱以此为借口来避免深入探讨问题。若是把所有不满都掩盖在和谐的外衣下,人就得压抑自己。只有善于宣泄负面情绪的人,才懂得享受惬意和活力。
8、说真话很伤人
说真话的确伤人,但也是疗伤的唯一方式。说真话是走出灰暗日常生活、建立美满关系的转折点。保留秘密或许听起来很浪漫,但是在现实中却毫不适用。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9、我得顺着TA
你这样做是因为害怕对抗。大多数婚姻不是死于两人的激战,而是在退让中变得疲弱和僵化。要适时说“不”,这对婚姻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