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NO.1B 摘《古书之美》段落文字

NO.1B 摘《古书之美》段落文字

作者: Rachel素荷 | 来源:发表于2020-01-16 21:43 被阅读0次

    P50  文学、诗词,是人们衣食足而知礼节的结果,而学术史,是极为严密、高度凝聚的思想体系。通过学术史来研究的是经部书,经部书最深奥也最重要,是中国正统的学术观点并形成体系。

    P52  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休系中唯一从未断档者,有着海量的文献积淀,要系统地搞清很难。读到研究成果,都是目力之所及,若想超越他人的视野,就要在藏书范围上有所扩大,不能只盯着宋元珍本,况且这些珍本中的百分之九十九己藏在了国家图书馆里。

    P65  社会慢慢步入富裕阶段,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对人们心智上的潜移默化的巨变。

    P73  我们所受的教育己使我们习惯在做事情时本能地衡量——第一是目的,第二是划不划算。如果有这些观念,什么都干不下去。一个人能打破自己的固有观念才是真正打破了魔障。我为什么做事?就因为要做,没有目的,没有那么的理想,也没有那么多的算计。

    P77  “要做的事情一定把它做成。” 

    P81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认真去做事,比什么都有效。

    P91  不接受现在主流的价值观,所有人都在争取每个机会露脸,在公众面前混个脸熟,我非常反感这种现象。

    人之所以独立为人,就是要有独立的思想。但今天太多人不喜欢自己思想,而用别人的想法来代替。


    P92  人需要精神的碰撞,深层的交流,但也往往难得,原因在于思索的人太少。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的逻辑有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很少在乎自己的语言是否构成思想。

    P99  虚空终究要归于虚空。只是,在虚空的间隙,微小的个人还是尽其所能地创造自己所希望建立的一个世界。即便明知道它会变化和消逝。但这的确就是一个人生命曾经存在的历程。

    P101  人们不能以尊重的态度平心静气地看待古人,总是以功利的态度,任意摘取。这是很差的学术风气。

    P102  而现在的大学教育有一个误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是教授方法论,就是遇到问题该怎么想,该从什么思路入手。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大多还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单方面灌输想让你知道的东西。

    P103  人类的思维成果尚不健全,包括对死的认识,不必貌似唯物地坚持眼见为实。没见过不等于没有,任何貌似直理的极端化评价,都是用大帽子来掩盖某个问题,是以俯瞰式的角度来看待的。

    P104  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少说多做才能把一件事做成,这是我做事的信念。

    P105  这个社会需要精英,需要让人们明白什么才是值得崇尚和敬仰的。精英意识就是崇尚和敬仰真正的精英。年轻人缺乏这种意识,都觉得自己蛮不错的,都在以自我为中心地否定一切。这其实还是大众意识而非精英意识。

    “雅”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搞了几十年的以俗为美,结果让普遍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变得极为低下,是很恶劣的做法。

    P108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P115  出世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行为。人处事不应该脱离社会现实。这也是我始终警惕的一点。

    走进办公室,处理公司琐事和商业往来,都非我性情所悦,只是谋生手段。我的兴趣在于书,读书的快乐远远大于其他一切。但我告诫自己,要活在当下,必须务实地做好这一切。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首先打好基础,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任意分割社会的价值观念。

    P121  社会交往必然是沙里筛金,总有几个真挚的好人,总有几个莫逆之交。二三知己足矣,没有办法做到天下遍知己。每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认真地品每一个人,只能随缘。交往不下去就是缘份没到,没什么可说。

    P123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以这种姿态面对,才能让自己有独立人格,同时又熟悉别人的游戏规则。

     疑问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你会重新审视,从字里行间读出问题所在,会分析逻辑过程中的破绽,这就是会读书了。

    P126  小时候看电影,里面有坏人、好人,那个时代是两分法,一切都是非黑即白。长大之后随着读书,慢慢明白了客观性,觉得大多数人是介于好和坏之间的,有时候为善,有时候为恶。我们缺乏客观的教育,但通过读书,会逐渐明白这一点。读书越多,越能客观看待社会,古人云,读书使人明志,明志二字就代表着客观;另一方面,随着读书的增多,心态更加平和。平和意味着开放,而非仇视,让我更能明白存在就是合理的真正含义。

    P127  不试图说服别人,这是自己所谓的宽容和尊重。人和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前提就是尊重对方的世界观。

    P128  人生的快乐就在于不知道哪天死,所以每天都有新的期盼。

    P136  每个人就像电脑,自有一套程序,这是自身的修炼。但程序运行需要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就是他读的东西。他对人生的判断和行动均来自于他读的书,不可能突破这个框架。

     读古书,会读出自己的小,读出自己的浅薄。

    读的年头越多,越发现国学体系确实是无从攀爬的高山,因此变得谦逊。

    P139  “一笑人间万事”  “万事可忘”

    P141  读书读到今天这种地步,就变成读自己的,读书是太个人的事情。重新返照内心,这种返照内心不是做出什么来看,是内心的一种孤单。

    P142-143  再次回想他曾经提到过的“吾道不孤”,我想,在这样的时代和世俗生活里,其实个体内心若有一种使命感,做着只有自己才在做的事情,还是会觉得“孤”的,但在时空的宏大体系之中,思想的汇聚又是“不孤”的。几千年,人的肉体皮囊会衰老死亡,再美的书会损毁或腐烂,但重重流转中,分明有一种精神或意识存在,是永生的。如果不知道如何称谓它,那么它也许是“道”,或其他宗教称谓中的种种,但总之,是人类精神汇聚和凝练所达到的某种顶端的光亮。它是长存的。

    任何物质都会毁坏。纸、书,具有无常的会腐朽的形式,即便细心保存,可以留传,也终归会有毁损。但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书在初始阶段就达到顶峰,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也许不断衰落,不断异化,但仍在持续。书的形式如同肉身,哪怕形式毁掉了,其承载的思想、内容、记录也是强壮的。

    犹在芷兰斋,他小心翼翼打开手卷,翻开书页,古老纸张几乎发不出声音。这些静静地衰老中的书籍。当文字、纸张、织物、花纹、图案、颜色、书法……一一展现眼前,深邃辽远的信息在瞬间扑面而来,带来强烈冲击。

    我由此确认了这种不死的存在。在某个瞬间,经由与书的这种联接,几近共存于一个时空凸出点上。人本是这样微小个体,但通过与这些信息的真实交接,可以把身心融解于无尽的历史长河之中,融于时空,融于道。微弱自我在短暂的瞬间被沉沉融合。

    这奇妙的感受难以言传,却令人难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1B 摘《古书之美》段落文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rq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