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小时候很穷吗?”
小女儿坐到餐桌前刚拿起筷子,又一次以提问作为餐桌话题的开场白。大女儿作崩溃状,说“你怎么每次吃饭都问这个问题?”可以想见,最近我们家讨论这个问题的频率有多高了。
爸爸回应大女儿,“听说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呢,穷并不耻辱。”
我说,”对,小时候穷并不耻辱,因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你没法选择;长大了还穷就是耻辱了,因为成年后的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话虽如此,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我,至今并没能实现从贫穷到富有的跨越,顶多算半个伪中产吧。

下午恰好刷到一篇文章----《穷人跨越阶级有多难》,它说:
“各种不同的圈子一起快乐的玩耍,有的圈子里的人只需要维持现状不坠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却需要不断向上突破。
有点像有些人住在高楼层,只要维持不掉下来就行了。有些却需要气喘吁吁爬上去。问题是高楼层的人在竞争中维持很高的优势,层次越低的人资源和条件越差,爬起来就越难。”
对于小时候穷到10岁才解决温饱的我来说,这么些年一路从农村到城市,只觉得这个形容无比贴切。

文章提到穷人跨越阶层的四大难处,也许是我脑细胞选择吸收的原因,只记住了一个----“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 learned helplessness (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变得更为消极。即使情况改变,有机可乘时,也不去行动。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忧郁症。当有很多选择时,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当然选择过多的时候又有三个问题: 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强。
Barry Schwartz 《选择的悖论》(paradox of choice)
意思是,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很多人说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实完全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时几乎没啥事需要自己选择,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这种状态下,时间长了确实会产生一种越来越强的消极状态。
我反思自己,前段时间就有点陷入了这种状态(因为疫情逼得没有选择),好在自己意识到了,及时从漩涡里爬出来。

怎么克服“习得性无助”呢?作者的建议是“去选择去做那些不敢做的事“。
”现在的一个决定可能对一个没啥资源和动手能力的穷人来说没卵用,但是很可能五年后就彻底改变了你的生活。如果一件事做过了,没成,那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你不是那块料,或者运气不好,但是如果什么都没做,就觉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这是病,得电,用高压。”
想起加入写作日更圈前,我正由于疫情没法正常工作,转战线上却又陷入对自己写作的彻底否定之中,圈主给我的那段留言:
“作为一个上进的人,知道自己low然后用行动之后可能会变得优秀,总比一直活在”我很low“或”我很优秀“的”自以为是“强。
也许你可以把关注点放在这句话上:行动会让自己优秀,至少不会更差,而”我很low“的想法,真的会让自己越来越low。
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好也是值得的,日更就是这样一件事。”
无意间发现,写作日更似乎可以疗愈我的穷病?
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去找到一件你之前不敢做的小事,行动试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