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岁了,终于可以进幼儿园了。对于在家带了三年孩子的小菲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开端。她计划了很久的融入课程终于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她去外管局(Ausländerbehörde)递了申请,很快拿到了许可。在一个语言学校,她参加了语言测试,达到了A1水平。学校告诉她,她可以从A2级别开始。
她很高兴,教他们班的,是一个非常和善的德国老师。一开始,他就跟大家以“你”相称。除了教语言外,他还经常讲些德国文化历史知识。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美国人、加纳人、土耳其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日本人、越南人,还有她一个中国人。虽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是大家有了德语这个媒介,相处得相当融洽。
一天早上,小菲像往常一样,高兴地来上课。课间,抽烟的同学离开去了阳台。留在教室里的德语老师说:“我们开窗换换气吧。”其他同学纷纷支持。于是,在寒冷的二月,教室的窗户被全数打开, 怕冷的小菲只好把外套穿上。
这时,德语老师悄悄来到小菲身旁坐下,轻声问:“你昨天吃蒜了吧?” 小菲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是让别人兴师动众的“罪魁祸首”。她立时觉得有些尴尬,找了个理由请假匆匆离开了。回去的路上,她心里很是不平,为什么德国人洋葱那么浓的味道都可以接受,而蒜味就接受不了呢。况且,早上出来前已经按德国人的习惯洗过澡的呀!
晚上,她跟在德国公司工作的山东老乡谈起这事。老乡告诉她,爱吃生葱生蒜的他也是经历了漫长过程,直到有一天,一个很亲近的同事很小心地告诉他,德国人不是特别能接受这种气味。他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有些同事离他比较远。小菲听了,心里也暗暗感谢德语老师,以一种暗示的方式让她开始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
第二天课间,她走到老师身边,真诚地说:“谢谢你以善意的方式提醒了我。以前我从未想过这种问题,也根本没有意识到吃蒜后自己身上会发出气味。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怎么在“入乡随俗”的前提下,保留住自己的小口福。因为我实在太喜欢吃蒜了。”
老师笑了,冲她眨眨眼睛,说,“蒜也是我的最爱。如果当年我在包豪斯学院上学,我肯定是伊顿的铁粉。我最喜欢吃蒜香橄榄油意面,周末我要吃两次呢。周五晚一次,周六中午一次,周日吃些酸奶,欧芹,这样周一上班的时候就什么味儿都不会有了。”
“好主意!”小菲与老师两掌相击,相视而笑。
注:约翰·伊顿,包豪斯教员,在色彩教学方面对包豪斯贡献巨大,被称为包豪斯时期的色彩大师。极爱吃蒜,并建议学生一起吃。认为蒜具有清洁身体的作用,长期坚持必有大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