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名称:京师同文馆
等级:★★★★★(14厦门大学;14天津师范大学;15河北大学;16华中师范大学;17南京师范大学;18上海大学)
定位:洋务运动(1861-1895);近代化的启动;思想文化;教育
二、参考答案
晚清机构。为应对中外交涉,清政府于1862年正式开办[1],直属于总理衙门。教育方面,它最初专教外语,数年后变为多学科教学。教师来自国内外,主要采用西式教学方式,学生毕业后主要任职于外交界。译书方面,同文馆师生翻译了多种西书,可分国际知识、科学知识、外文工具书等数类[2]。其中美国人丁韪良作用较大,包括翻译《万国公法》并讲授相应课程,以及引入西式教学、推动多学科及设施建设等[3]。它是洋务派设立的第一个新式文教机构,有助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注释:
[1] 1861年清廷即批准设立,不过到次年才正式开办。
[2] 关于分类,参见熊月之:《译书与西学东渐》,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047页。
[3] 有关丁韪良的作用,参见张海鹏主编,虞和平、谢放著:《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110、121-122页。
三、解析
有关同文馆的创办,一般都能注意其创办背景、教授外语、翻译西书、最终并入京师大学堂等内容。此外还可注意下面几点:
-
同文馆的主要活动可分教育及译书两方面,写的时候最好不要含糊地混在一起。教育方面,可以注意到其由专门的语言教学变成综合教学这样一个过程,以及多采西式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如果考虑到学科转型方面的内容,这里应该可以进行更多的书写,不过在此处名词解释则不必展开了)。译书方面,则最好提及《万国公法》,此书对清政府了解并运用当时的国际法(即外交近代化的一部分),作用应当不小。
-
在同文馆的发展当中,丁韪良的作用可以说是突出的。具体内容见上面参考答案及注释中的内容,或者仅仅考虑到其担任同文馆总教习的时间之长(1869-1894)也可窥见。这点一般注意得似乎比较少,可以体现一下。
四、参考资料
[1] 张海鹏主编,虞和平、谢放著:《中国近代通史》第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110、121-122页。
[2] 桑兵:《中西学之争:从科举、学校到学堂》,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08-812页。当然,此文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后面涉及清末学制变化及传统学术瓦解等“转型”方面的内容。
[3] 张昭军、孙燕京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70-72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