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胡立根——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修身课》
【第七课】民胞物与:道德的自觉和人性的超越
民胞物与:人民是我同胞兄妹,天下万物是我的同类。语出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第一子目讲的是北宋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张载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一思想,被后世学者概括为“民胞物与”。“民胞物与”是《西铭》的核心思想,被后世视为孟子之后论仁求仁的精华思想。张载是认为万物禀赋的气决定了人性和万物之性。这样,从禀赋之气所承载的价值意义上说,所有的人与物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共享应有的公平。由此就必须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
第二子目题为“天人之思,渊源有自”。民胞物与的思想与孔子“推己及人”、孟子“推恩”的思维方式一致。由“亲”到“民”到“物”,都是在彰显“仁”的思想。还有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以及古代文人身上那种爱民爱物的传统。可见,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是根植于民族文化。
第三子目讲的是“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之处。首先讲孔子,他的思想出发点非自我生命的修炼,而在“治国平天下”,有很强的政治功利目的。而张载的“民胞物与”则是以博大胸襟关怀社会、关注民生,悲天悯人,体现了博爱精神。再说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主张爱无等级之分,由此导致对亲情的漠视,违背了人之常情,也与我国传统社会的的阶级结构与宗法观念相抵牾。而张载的则将人与物放在一起,由己及人。还有孟子,他与孔子的思想类似,也是基于政治的外在目的。
习近平主席曾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可见,民胞物与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更是当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渊源。只有坚持“民胞物与”的理念,把乾坤宇宙看作我们共同的家园,真正视“天下为一家”,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实现世界大同。
(部分文段摘自《光明日报》【光明论坛·温故】,刘学智《民胞物与》)
2022年3月2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