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普通码农到途牛网CTO,再到vipabc 全球 CTO,他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2017-05-05 StuQ
内容来源|《程序员杂志》专访
转载来源| 在线旅讯
从硅谷到中国,从普通码农到途牛网CTO,再到vipabc 全球 CTO,他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他是怎么去拥抱改变的?
最大挑战实为工作方式转变
《程序员》:请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CTO成长之路,包括教育、工作背景等。
汤峥嵘:我的教育背景有点特殊。大学前两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当时出国有点热,但很少有本科没毕业就出去的。我运气比较好,本科就转学出去了。在美国继续读了两年计算机本科,又读了两年计算机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一家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在这家公司工作了6年以后,我搬到了硅谷,在硅谷先后加入了2家创业公司和一家大公司。从事的都是J2EE架构方面的工作。
后来有幸被当时阿里巴巴的CTO吴炯招进了阿里。2004年先负责淘宝的架构迁移,到年底开始负责支付宝的创建。2005年被调到B2B工作。我在阿里巴巴的前3年中主要负责国际网站的技术,后3年负责日本阿里巴巴的技术。2011年,我又回到了支付宝和淘宝。2012年离开阿里,加入了吴炯投资的一家创业公司。2013年正式加入途牛,担任CTO。
《程序员》:看你的经历,之前有很长时间的海外阅历,之后又回国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要职,这一路的角色转变,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汤峥嵘:我觉得感受最深的是:最具有挑战的不是具体工作,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
第一是沟通。
沟通的工具是语言。我刚从美国回来时,很多词会一下子想不起中文怎么说,并且当时中文打字也比较慢。结果就是经常会一句话里面夹着无数英文单词,邮件也是整篇的英文。其实这很要命,很影响沟通和效率。但刚开始时,我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真要感谢那些早期和我合作的同事,估计那时候被我折磨得不行。后来我要求自己无论书面还是口头交流,必须全部是中文。当然现在的结果反倒是有些英文单词想不起来了。因此我强烈建议刚回国的海归们,尽快把中文补回来,不要总是嘴里冒洋文,除非是在外企。其实从英文改回中文背后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个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感觉。
第二是管理。
在美国的时候,管理工作以项目管理为主,人员管理相对简单。而在国内,既需要管项目,也需要管人,这比单纯的项目管理要复杂得多。我觉得这跟教育体制的差异有关系,美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做项目,对项目中各自角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比较清楚。而我们刚毕业的学生,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经验。我在管理上的提升,要感谢阿里。阿里的整套管理体系,帮我迅速把管人、管团队的短板补上了。当然,做技术管理,技术是核心,这方面我可能有相对的优势。
互联网思维:用户第一,快速试错
《程序员》:可否详细阐释一下你所理解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
用户第一
汤峥嵘: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是用户第一和快速试错。用户第一是目标,是方向;快速试错是手段,是方法。用户第一大家都认同,但做到极致其实很难。我觉得考验一家企业是否真的“用户第一”的方法是,看一下一级部门的设置。哪些部门代表用户利益?哪些部门代表公司利益?如果没有代表用户利益的一级部门,用户第一可能就是假的。
快速试错
为什么要快速试错呢?因为互联网有个好处:用户所有的行为轨迹,都记录在你的服务器上。用户在用他们的鼠标和手指给你的产品投票。你可以从中分析出他们不要的是什么,但你不一定知道他们要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那就只好快速试错了。你运气好的话,或许可以很快地试出用户要什么。
《程序员》:你提到的这种“试错精神”在具体工作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汤峥嵘: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就需要不断地、快速地尝试,目的是找到用户想要的、喜欢的。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就要敢于让团队犯错误,给团队足够的资源和时间犯错误。但犯错误都是有成本的,如何降低成本,这就要靠产品和研发团队了。
产品运营团队要把试错的路径想清楚,并且尽量分解成最小的实施单元。研发团队让迭代足够快,并且提供高效的数据分析工具。
我认为试错精神的本质是让团队做微决策、日常决策,而不是老板自上而下地做决策,因为一线团队最贴近用户。例如,途牛有一支精悍的无线团队,战斗力非常强。途牛在无线上的决策,绝大部分来自这支团队自身。App、M站上的功能、排期等,完全由他们自己来定。公司只是周期性地看他们的数据。很多大公司的无线团队动辄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如果团队内部相互牵制,试错能力一定会下降。
《程序员》:很多时候“互联网思维”更多用在一些非互联网的传统行业中,你认为这种思维模式给传统行业能带来哪些改变?你所经历过的公司在模式创新方面有过哪些转变和尝试?
汤峥嵘:我认为“互联网思维”不是能给传统行业带来契机和挑战,而是已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行业。
加入途牛前,我曾经给好几个传统行业的企业做过咨询项目。我发现部分行业在用户第一和快速试错方面,都做得很差。因为传统的模式,都假设离用户很远,所以用户的需求,往往都靠传统的调研方式去做。这种方式不但成本高,而且周期长,最可怕的是,经常还不靠谱。当面对百万级、千万级乃至上亿级用户的时候,几百几千个用户的调研反馈,样本实在太小了。更何况那些真正的互联网用户,接受传统表格式调研的概率是很小的。
当互联网思维对大部分传统企业来说是挑战的时候,对部分企业来说自然就是机会了。如果这些企业可以贴近互联网用户,快速收集用户需求和反馈,快速改变自身的产品来应对,靠用户需求来倒逼自己的产品及供应链,那么这些企业就可能较早地抓住机会,成功转型。
在模式创新方面,我认为淘宝的经验非常值得分享。早期的淘宝和很多传统软件公司一样,很追求正规的流程。淘宝在2004年就成立了SQA部门,来提升淘宝的整体软件质量。我记得那时候分享了不少国外的所谓先进的流程,包括CMM5这么重的模式。那时的淘宝需要这个是因为大家都不懂流程,规范的流程可以提升质量以及团队协助的效率。但当淘宝越来越成熟,开发模式就变得越来越轻。到我2011年回到淘宝时,发现淘宝的开发流程几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开发团队要负责绝大部分功能自测,而测试团队只招有开发经验的工程师,目的是做自动化测试。SQA团队的理念已经不是怎样控制质量了,而是在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怎样减少流程、怎样进一步加快开发节奏。传统的SQA团队往往通过增加流程环节来控制质量。而淘宝的SQA已经演变为通过减少流程环节来提升效率了。当然,这是靠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来支持的。
《程序员》: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已经说得烂大街了,有一些误区,你怎么看?
汤峥嵘:“互联网思维”最近确实在很多企业中比较流行,媒体和自媒体也不停地传播相关的信息。我认为这是好事,说明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互联网,甚至担心互联网会改变它们了。但我认为大部分企业只是担心而已,离恐惧还差得很远。因此,即使“互联网思维”说到烂大街,还远不够。企业如果不去真正理解互联网思维,不去用行为改变自己,不去努力转型,最终还是会被互联网浪潮淹没。
光说不练肯定不行。哪天“互联网思维”被做到烂大街了,可能企业的转型也就差不多了。
技术支撑打造多样性产品
《程序员》:是什么样的机缘让当初你决定加入途牛?
汤峥嵘:加入途牛是小道消息君冯大辉在中间牵线搭桥的。但真正吸引我的是途牛的两位“80后”创始人、途牛的商业模式和公司的氛围。两位创始人低调、务实,但怀揣梦想;途牛的模式也很特别,既像平台,又像自营,很有意思;途牛的员工非常年轻,性格鲜明、充满活力,很像早期的淘宝和阿里。
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技术管理”
汤峥嵘: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技术管理?这跟很多因素有关管理是科学吗?管理有方法论吗?技术好的人适合做管理吗?技术好的人应该做管理吗?我适合做管理吗?很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我也问过。我曾经是全公司最优秀的程序员,也做过架构师。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管理之路。带过数十人的小团队,也带过 1500 人的大团队。我在受到斯达克学院「 StuQ 公开课」的邀请后,决定以经验分享的形式, 与大家共同探讨以上话题。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技术与管理的区别
情商与管理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