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有一整套优化得非常好的后台程序,这些程序清晰、干净、不占内存、直至目标。
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程序,他们总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压力面前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对事物有全新的看法,对同样的事情也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人们总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优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不管你有没有觉察,你大脑这台手机里面的程序一直都在运转,有一些你觉察到了(比如对股票的思考),有一些你没有察觉(比如起床、吃早餐)。
有些程序,已经编写很久了,比如说伸懒腰,哺乳动物几乎都会有这样的行为,深深刻在你的系统最深处;有些程序编写的时间不长,比如说你前段时间刚养成的迟早餐的习惯,还有一些程序,比如说对股票的判断。
你只能试试看,如果有效,那就存下来,如果无效,那就再调整。
我们就是这样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有一套称为本能的原始系统,再这个系统之上,我们通过学习和调整,发展出自己一套独特的对世界的假设,对外界的反应方式。。。。
这些假设和程序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只要你还活着,它们就在不停的运转。
就像苹果或者安卓系统一样,这些程序只有很少一部分回显示在屏幕上(也就是你的意识上),更多的程序在系统的后台,也就是你的意识之外运转着。
心态源于心智模式
一个老土的成功学故事: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个双胞胎儿子,20年后,其中一个成为成功人士,另外一个成为穷光蛋。记者采访他们说:为什么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
他们的回答一模一样:没办法,谁让我摊上这样的一个父亲?
这个故事的预言谁都明白,前者心态很好,后者心态糟糕。所以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但是以往的论述往往就停在了心态上。
试问: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两个人的心态却完全不一样?
再说,失败者也不是没有挑战命运,只是最终被生活磨灭了,为什么成功者可以把一个好的心态保持20年?
心态的背后,是这两个人更多的心智模式的不同,即谁应该为自己的幸福负起主要责任。
如果一个人认为:我要让自己幸福,我负起主要责任,父亲是辅助的,那么他会想:现在父亲不如别人,我要和别人一样好,自己就要更加努力;
这样的心智模式就会让他成为那个成功人士。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幸福只要靠老爸提供,但是老爸不好,我活的不好就是天经地义的,就应该心安理得。
这样的心智模式就会让他成为那个穷困潦倒者。
对“谁应该为我的幸福,负起主要责任”的内在假设,导致两个人面对挫折的不同心态。
认为自己负起主要责任的人,如果外界条件不好,自然会更加努力;
如果外界条件好,也是踏踏实实的、心态自然好。
放弃自己幸福的人,则终日忧心忡忡,怨天尤人。
为什么听了一场成功学讲座,激动的神魂颠倒,回家冷风一吹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因为心态是一种态,就好像水有液态、有气态一样。
听课的时候温度上去,就像气态一样;回到家没有这个氛围了,自然就会回归液态了。
成功者的态你学会了,但是他背后的心智模式,你还是不懂。
数据是程序运算的结果,心态是心智模式运算的结果。如果只学到结果,没有学到算法,我们就只能永远再抄写答案。
如果希望保持心态,就一定要明白心态背后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关于智慧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