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是纠结的(:-D),我只能将本书勉强归到互联网人文历史这个类目中,因为这是互联网英雄与英雄事件的故事。麦克卢汉,巴克敏斯特,恩格尔巴特,尼葛洛庞帝,斯图尔特·布兰德,凯文·凯利,当思潮来袭,各位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随时又激荡起一阵阵波澜,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所谓之历史用关键词来提炼,可能下意识想到的是三国、唐宋、民国等年代纪,以及其中的人物,同样,说到互联网你可能会同样下意识想起乔布斯、马云等,如果你喜爱这些,你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的部分关键历史事件以及各类思潮的源起。它主要讲述了自二战前后以来的美国科技发展简史、思想文化发展简史与社会生活发展简史。
-罗马不是一夜修成的,互联网也不是,可能你是从马云开始,而这里是另外一个视角。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作者简介
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系副教授,斯坦福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项目总监。弗雷德还具有十年的新闻记者经验。著有《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和《战争回响:美国的越战记忆》。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早期,在美国大众眼中,计算机只是冷战中冰冷的机器,然而到了90年代互联网到来之时,计算机却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们模拟出了一个数字乌托邦般的协同体,而这正是曾经最反对冷战的嬉皮士们的共同愿景。
本书正是探索这次非同寻常,且颇具讽刺意味的变革的第一本书。作者挖掘出那些在旧金山湾区的先驱者——斯图尔特·布兰德和他的“全球网络”鲜为人知的故事。1968年到1998年期间,通过《全球概览》、“全球电子链接(WELL)”和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连线》杂志,布兰德和他的伙伴们长期扮演着旧金山嬉皮士运动和新兴科技聚集区硅谷的中间人的角色。正由于他们富有远见的努力,反主流文化分子和科技人士一同重新定义了计算机的形象:计算机是解放自我的武器,计算机建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虚拟社区,计算机还让人们能更大胆地拓展社会的新疆界。
对于《全球概览》,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印在最后一期(1974)封底的一行字: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被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引作格言而被世人所知。
《全球概览》是一本由斯图尔特·布兰德发行的反主流文化期刊,于 1968 至 1972 年正常发行,之后也偶有出版。这本杂志把所有可以售卖的产品都收录进来,包括衣服、书籍、工具、机器、种子......一切对创造力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有用的东西。不过杂志本身并不卖任何商品。乔布斯曾说,这本杂志是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杂志,并称之为那个年代的Google。
斯图尔特·布兰德(1938–)是美国未来学家与早期网络文化的推动者,《全球概览》创始人,The WELL 和全球商业网络(GBN)的创办人之一。斯图尔特于 1996 年创办了“恒今基金会(Long Now Foundation)”,以推动人们养成“长线思考”的习惯,作出更理性的选择。他最新的计划是制造一座万年大钟。
推荐语:
作为书中的人物之一,我认为这是记录我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最好的一本书。作者的分析取材广博、可读性强。
——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
弗雷德·特纳将广博的学识、优雅的文笔和叙事者的激情都融入书中,将“dot.com”时代的的各个点(dots)都连接到一起,他们才是真正的技术上、文化上和精神上的领袖。
——道格拉斯·洛西克夫,媒介理论家,《编程或被编程》作者
作为一个出现在书中的人,我本应该对作者的书有各种吹毛求疵的意见,但是我没有。他对许多简短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准确的描述,令我印象深刻。即使是对经历过那些时刻的人来说,这也很难做到。
——斯图尔特•布兰德,《全球概览》创始人,《地球的法则》作者
>目录
引言
第一章计算机隐喻的政治变迁/001
封闭世界:被遗忘的开放性/008
科技与意识的反主流文化信仰/020
第二章当布兰德与反主流文化和控制论相遇/033
生态学,另一种政治/037
控制论在艺术领域/039
综合设计师:马歇尔麦克卢汉与巴克敏斯特富勒/045
印第安人,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053
第三章《全球概览》中的信息技术/065
意识群体/071
《全球概览》作为一种网络化论坛/076
变革的工具/089
《全球概览》中所没有的/096
第四章让“全球”数字化/105
让计算机“个人化”/108
自给自足的终结和共同进化的崛起/122
软件,黑客,以及反主流文化的回归/133
第五章全球电子链接(WELL)的虚拟性与社区性/147
WELL是什么?/149
新的科技与经济网络/156
WELL—经济上的异质分层结构/160
虚拟社区框架的输出/167
变赛博空间为电子边疆/170
第六章网络化的新经济/185
MIT——回到未来/187
创建全球商业网络/192
作为联网创业家的凯文凯利/206
原子代表过去,网络代表未来/212
第七章《连线》/221
创办《连线》/224
新技术,新经济,新权利/228
《连线》中的“全球”/232
当新公社主义者遇上新右派/239
互联网即新千年/250
第八章网络模式的胜利/257
未曾发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261
联网模式下的文化创业精神/270
乌托邦的暗面/277
历史终结的终结/283
>书摘
那就是我们说的“计算机隐喻”。1998年凯文·凯利就曾断言,人类正缓慢而日益确定无疑地相信,宇宙就是一台巨大的计算机。科学家已开始用计算机科学手段在计算机上模拟生命。而如今一段时间 以来,许多人已经确信,“思考是一种计算,DNA是软件,而进化是一种算法过程”他断言,用不了多久,人们将开始把整个生物学都视为计算机逻辑的典型实例“这种们信仰会不会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呢?”他问,“是,但它也是一场看不见的革命。我们正在编制能用一种语言描述所有所有现象的词汇和文法,迄今这些现象一直无法用一种共同语言来加以描述。它是一个新的普遍隐喻。它比此前那些隐喻更具内涵,不管是弗洛伊德对梦的阐释、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社会进步理论抑或是‘宝瓶时代,都不能与之媲美。它比当下科学中的任何其他内容都更有力量。事实上,计算机隐喻有可能超越数学,成为一套新的宇宙符号。
1964年12月2日,五千多学生冲到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史布罗大楼前的空地上,学生坐下后,其中一位领导者马里奥.萨威尔(Mario Savio)走到麦克风前,背对着史布罗大楼高耸的灰色柱子,他要向大家明确宣告,他们群情激昂反对的是什么。他大声疾呼,大学就是一个“独裁政府",校务委员会就像"公司董事会",而校长克拉克.科尔(Glark Kerr)就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顺着公司这个比喻,他接着说,学校教员不过是"雇员"而已,学生不过是些"原料"。但是,萨威尔高喊:”我们这些原料却不要被制成任何产品…...不要被大学的某些客户购买……我们是人。"他随后说的三句话,不仅可以阐述发生在伯克利的言论自由运动,而且可以概括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整个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终有一天,这个机器的运转将变得如此讨厌,让你心生憎恶,以至于有一天你难以置身其间,即便是保持沉默也不行。你必须将身体趴在这个机器的齿轮和轮子上,趴在它的杠杆上,你必须让它停转。你要向那些操控并拥有这个机器的人表明,除非你们得到自由,否则这个机器甭想启动。"
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网络已经到来,从那些发光的联网设备中,专家、学者,以及投资人看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去中心化的、平等的、和谐的、自由的社会。
互联网将会“使组织走向扁平化,使社会走向全球化,也会使控制去中心化,同时还将使人群变得更加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