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设计情境化的“学习场”

设计情境化的“学习场”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22:16 被阅读1次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知识本来产生于某种特定“境域”,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产生于知识发现者的生活、情感与信念,产生于研究者的知识,产生于研究共同体内外的争论、协商和各种思想支撑条件。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在知识的情境中,知识是活的;脱离特定的情境,知识就是死的。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

    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对各学科教学都有关于情境的解说:“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课程内容情境化”,突破了原先的肤浅理解,即以为情境只是启动学生学习情感的一种方式,只是调动学习兴趣的“由头”,而是把教学情境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意义上说,情境即学习任务。

    考试命题也越来越重视情境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情境,是一个近乎真实的模拟学习场,因而是知识、能力有效迁移和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具体而言,情境是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桥梁、沟通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的桥梁、沟通知识与思维的桥梁。构建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阅读、实验、思考、建构)的认知路径,是知识通向素养的必然要求。

    教学情境与学习任务是一个互为显隐的过程。教师应具有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的能力,同时又要具有对情境任务结构化处理的能力。学生看到的是任务蕴含其中的学习情境,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则需要把学习任务隐藏在学习情境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要具备建模能力,要把真实生活中与学习任务没有关系的以及影响学习任务达成的细枝末节删除或“屏蔽”,而保留那些与学习任务关系密切的关键性生活场景和特征。情境是“象”,学习任务是“意”。情境是形式,任务是内容,情境要为任务服务。在情境结构化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扣住学习任务。教学情境设计,关键是为了学生学习设计。情境越贴近学习任务本身,就越容易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活动中;情境越具有真实性,学习活动就越容易成为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情境化的“学习场”,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18.12.18《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设计情境化的“学习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mr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