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
如何用心理学写剧本

如何用心理学写剧本

作者: 强少编剧 | 来源:发表于2019-12-11 22:11 被阅读0次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所谓“上”即复杂的脑部活动,人们通常把脑部活动看作是高级认知反应,相对地,“下”即不需要复杂的脑部活动,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器官形成的认知。自下而上的理论(Bottom-Up Theories)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是通过外部刺激产生反应的,从感受到外部刺激那一刻起,人们才有了知觉。自上而下理论(Top-Down Theories)强调,人是由认知系统的高级过程、过往经验和心理预期共同形成了知觉。

    电影中常使用“自下而上”理论构造桥段,比如《一代宗师》一开场的那场雨中打斗的戏,观众不需要思考太多,便能对场景产生直接的、自然的反应。当然,若观众是一个骨灰级影迷,能够细数各种武侠片中的打斗场面,尤其是雨中打斗,便会不自觉地开启高级思维活动,对武打设计也好,场面调度也好做出分析。但是,这样的观众只是少数,正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用眼睛看电影而不是大脑,这场戏才被定义为奇观。

    自上而下的理论似乎没那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设想你需要知觉“13”这个图形,当“13”出现在“12、13、14”序列中时,头脑利用以往关于阿拉伯数字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从而把它知觉为数字13。当它出现在“A、13、C”序列中时,头脑中关于英文字母的经验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将其知觉为大写字母B。

    在电影中,观众往往是将这两种加工模式结合起来使用,在电影《小岛惊魂》中,管家米勒太太一开始说她“从未离开过这间屋”,观众会根据经验认定,她是非常怀念,因为舍不得才离开,这时便是上而下的加工。看到后来,观众得知她早已变成了鬼,而且她的坟墓就在那里,所谓“从未离开”便有了新的含义。可见,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而且,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并不遵照公正、公平原则。且看观众在得知“管家是鬼”那一瞬间,马上抛弃了之前对剧情的所有猜测,顺从了导演的安排。观众在看电影时,都会努力适应剧情的发展,尤其对那些对剧情走向有影响的信息特别关注,但是,当声音、画面一下子提供太多信息时,观众只会注意那些更容易理解的信息,而佣人为什么突然失踪、邮差为什么没有来收信等信息被忽略掉了。当结局反转时,观众才意识到,原来那些信息都是为揭示真相做的铺垫。

    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那些未被注意到的信息并没有被直接过滤掉,而是进入了观众的无意识。不需要时,它们彻底变成被忽略的信息,需要时,这些信息从无意识中被调取出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写一个合格的剧本,不要害怕观众忽略掉必要的信息,大多数时候编剧刻意安排庞杂的信息诱导观众,以便在结局揭晓时让观众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小岛惊魂》《灵异第六感》等惊悚悬疑片皆以深入内心的手法吸引观众注意力,并非用血腥、暴力、恶心等感官刺激营造恐怖氛围。观众明知道荧幕上的故事是编剧虚构的,却依然能做出真实地反映,其心理基础来自虚构的情节、空间给予人的真实感受。在观看惊悚片、恐怖片时,观众产生的快感与喜剧片是一致的,是认知上的强烈刺激。

    电影中有时用突如其来的感官刺激制造恐怖感,如电影《大白鲨》中,突然出现的尸体让所有人陷入恐惧。冷不防的一声巨响,黑夜中的一道闪光,雾夜中闪过的一个人影……这些都是借用自下而上加工模式制造出来的恐怖感。相应地,恐怖片中的小孩子常常打破人们的认知习惯。

    电影中出现的孩子通常是善良的存在,用来反衬成年人的暴力和邪恶。可是,一旦小孩子被赋予生杀予夺的力量,变成邪恶的化身,强烈的反差给人带来的刺激是不可想象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指导的恐怖片《魔鬼圣婴》即用幼龄儿童代表强大的邪恶力量,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用心理学写剧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oa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