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大家说,三天后的周五就是除夕了。不管你有没有做好过年的准备,一年一度的春晚依旧要如期而至了。
在审美多样化的今天,春晚被视作俗的代名词。但在从前,它也曾是潮流的领军人物。
事情要从八十年代说起。
那个时候恰逢某个特殊时期刚刚结束,遗风吹拂下,人民的思想十分保守,连带着服装的款式和色彩都单一又乏味。人们对美和娱乐的需求被严重的压抑着。
当时中央电视台一看:这可不行啊,改革的春风都吹满地了还这样可咋整啊!然后一拍大腿:哎!办个春晚大家开心一下吧!
这一办一下子就不小心办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联欢晚会 :)
那个影响力跟现在的流量小生们可不是一个量级的,是属于随便一动都带动社会潮流的那一种。
举个例子,刘晓庆在晚会主持时穿着的红色连衣裙在当时直接带起了一波竞相模仿的狂潮,甚至在全国吹起了一波「晓庆衫」的热风。街上顿时到处都是红衫,有一种天天都在过年的感觉 ▼
除了刘晓庆之外,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费翔。他在87年春晚上的一把火也点燃了人民心中的火,到现在仍然是中年女性们心中的向往(比如我妈)
费翔当时烫的蓬松夸张的发型也成为了那时候的时尚风向标。女生视他为理想情人,男生则视他为模仿追逐的对象。追逐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你的父母刚好在那个时期结婚,你打开他们的结婚证,说不定就能看到费翔的同款发型。
剪个费翔头去结婚啊朋友们!这种喜爱程度,可想而知当时春晚的中的主持人、明星服饰造型对人们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但那时候春晚的火爆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一下子吃起来会吃得过猛一样。人们天然拥有对美的追求,当这项需求被压抑得过久,集中性的爆发如果回过头来看往往会比较惊人。
再者说,在那个娱乐资源匮乏的年代,好不容易有个开心点的联欢晚会可以看了,可不得带着全家老小仔仔细细的多看看嘛!
而且春晚这个平台可以说是一年一度的追星盛宴啊。那个时候见到个明星可是稀罕事儿,不像现在有各种发达的资讯。你别看老一辈说现在小孩追星狂热,那个时候他们盯着春晚的那股劲儿可不比我们差到哪里去。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翻翻看父母辈们的老相片,再对照着春晚的明星服饰,可以收获一大波惊喜 ▼
顺着时间往后走,94年是春晚服装的一个转折年。
转折在哪儿呢? 尺度 :)
那一年的主持人倪萍,上场时穿着了一件无袖的旗袍,虽然找不到图,但就是这件旗袍后背的开叉深 V 造型在当时可谓是一个非常大的尺度上的突破。
这份突破意味着文化的多样性开始绽放,我们在吸收世界的时尚文化的同时,自己的传统服装元素也在得到重视。时尚与传统的交融下,诞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美。
那个时候的结婚照也颇有一丝中西合璧的意味。婚纱开始流行了起来,新人们穿着盛装画着小妆,但照片上那股认真又扭捏的滋味,却又分明是属于东方的含蓄美 ▼
确实,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下,人们的审美趣味逐渐提高,春晚对于潮流的影响力也渐渐式微。这个时候人们的喜好不再是跟随着主旋律,而是在不断的吸收、发现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并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这份多元化发展到今天,我们与其再说是春晚引领着潮流,不如说它在被潮流牵着鼻子走。不再是它请谁谁红,而是谁红请谁;不再是它创造诸如「马甲一穿我就不认识你了」的流行语,而是流行语被它整合汇编成台词;不再是由它引领我们服装的潮流,而是我们自己有自己的潮流标杆。
不管官方承认与否,春晚确实越来越不好看了。单一的节目形式、无味虚伪的套话,对网络流行语不假思索的运用让它失去了新鲜感。套路套到我觉得papi酱的预测如果不全中肯定是临时更换了节目内容。
再加上商业气息的入侵和政治主旋律的过多介入,让这场原本应该旨在让全国人民放松联欢的晚会变得假大空起来。
我理解春晚在不同力量撕扯下戴着镣铐跳舞的无奈和在多样选择下竞争优势的丧失,但依然觉得它其实能够做的更好。如果做不到,那也怪不得观众们在大千世界中,选择了其他更有吸引力的节目。
但对于我而言,每年看春晚是我最后的倔强。
不然怎么愉快的刷微博呢?你们说是不是? :)
春晚的话题就到这里啦
我们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