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眸帝国荣光,凝望历史深巷(《BBC英国史》观感之二)

回眸帝国荣光,凝望历史深巷(《BBC英国史》观感之二)

作者: 教坛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2:50 被阅读0次

多重证据说,特别适合历史阅读。多重阅读的意义,在于认知,也在于拓展,更在于思辨和从疑。作为一部纪实片,取舍的功夫的最终的呈现,其实正是反映主创的历史观和主流倾向。这也是多年来历史阅读的一点感受。

《BBC英国史》封面

二、浅酌

《BBC英国史》,是一部英国公司制作的国史纪实,2002年出品。英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看似遥远却又近在眼前的国家和民族。相比其他"外国”,只要略知近代史,放眼全球化,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一是宫廷政治。英国的宫廷政治史,可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王朝政治史之一,也可能是最血腥的,又最复杂和最跌宕的,也或许只有罗马帝国或奥斯曼土耳其可以相比。但是,其中最大的不同又在于,这些王朝都消失了,但英国的王朝依然存于世。而中国的帝王史,宫廷血腥当然是这个世界历史上的特例,但与英国又有许多不同,中国有太监,中国太多改朝换代,中国时常在清算或否定前朝。

亨利八世的故事一箩筐

回到英国宫廷的议论,故事曲折,复杂纷繁,仅就英国史上都铎王朝的最后二君: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中间的过渡人物是小插曲),它与中国史的差异之处,更在于夹杂了与欧洲大陆非常复杂的联姻和宗教改革带来的纷争。仅以凯特琳皇后(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皇后)的侄子为例,他不仅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他还是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国王或大公。害得你每次要讲清王位更迭,都必须查资料,或者上百度,课前甚至要在心中反复描绘“树状图”。

伊丽莎白一世“嫁”了国家

二是宗教改革。片中特别提到了印刷术和文字对宗教改革的作用,实际解读了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讲不清楚的教材结论: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意识觉醒,中国传过来的印刷术有利于欧洲文化传播。中世纪所有欧洲人信仰基督,方式是通过教会和神职人员的仪式,依赖的是神职人员宣讲的《圣经》,注意这是拉丁文的《圣经》。

《圣经》

但是,所有改革中的“新教”的一个宗教界人士们,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将拉丁文的《圣经》改写或“翻译”成本地(国)语言的《圣经》。所以,德意志历史上的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改革家,同时还是一位语言学家,是德意志语言的重要创始人。英国的英语的规范化,也是发端于此一时期的相似举措。《圣经》,是欧洲几千年中最重要的著作,改写当然是最严格认真的行为——更何况是宗教行为,流行后世的当然更是官方民族语言最通行和标准的语言版本。这显然也就是一种确立,又是颠覆,于宗教信仰方式,于语言作为一种传播或交流的工具,都是如此。确立难,确立民族语言、民族意识、民族权力意识。颠覆的决绝,颠覆传统,颠覆惯性,颠覆教皇权威和教会体系。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好比中国古代的家国一体一样,概莫能外。有句名言说:你可以不理政治,但一切政治都与你有关。在中世纪的欧洲、包括英国,必须改写成这样:你必须关心宗教,而且宗教的一切都与你的一切有关!同时,也必须说明的事,当时的印刷术和造纸技术处于初始的时期。

三是英国统一。古老的英国,有四个地区,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四处原本各有归属。处于英国史纵向影响力指标最高的都铎王朝,其历史贡献虽不在于完成了统一,却是通过血腥的宫廷政治、残酷的战争行为、重商的经济政策,朝此一方向努力和迈进。英国的统一之路,是一条极为漫长的道路,客观地讲,至今也没有实现。在统一的艰辛路程中,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统一、或说是融合和共主,又最为复杂,但是最终是通过政治的联姻和复杂的王朝更迭,帮了大忙。

四是契约精神。这是欧洲史给人类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欧洲、或是西方的契约传统,应该可以说源于宗教。《圣经》,分《旧约》和《新约》两部,犹太教承认第一部,基督教两部都认可。所谓《旧约》,其实就是人类与耶和华的关于世界末日的约定,而《新约》则是人类与耶稣基督关于末日审判的约定。

《大宪章》

1215年的《大宪章》,是一个转折点,限制王权的转折点,此后这种争夺和契约的旧话重提,各样事件一发不可收拾。要旨主要这些方面:征税必须是议会同意,议会有权召集会议等等。观纪实片,每每发生冲突,或宫廷中,或朝野间,或国际上,都要法理和契约挺在前面,文本拿在手上,任何的结果,都是文本确立和固定。标志性的大事件是,《权利法案》的颁布,与威廉、玛丽登基仪式同时进行。由此想起来,历史上中国的王权和欧洲、包括英国的王权概念有很多的不同。例如,中国的王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信仰,是“普天之下”和“率土之滨”的最高权力者,而欧洲、包括英国的王权,往往面临来自贵族集团的牵制,多数时候有教会势力的制衡,时不时也受到欧洲其他王室的影响和干预。

签署《权利法案》

五是平等意识。平等,从来都是一个人类的理想,有地远在天边,有时近在眼前,无论崇高或朴素,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来没有绝对地实现过,也从来没有让人们遗忘过。远古,是上帝(造物主、神)面前人人平等,近代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间,经历的其实是同一等级人之间争平等。下层对于上层的平等争取,其实也只是下层一直在争取,也一直都没有实现。历史的进程中,在物质进步、技术革新和人类启蒙的反思的文明进程中,渐趋获得进展,例如:工业革命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了新生阶层平等机会;战争客观上创造了女性争取平等的机会;技术变革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加速人类平等追求的步伐。平等与经济能力相关,这在西方是明确的,纳税是权力分享的前提,从雅典到今天的获取选票的税务申报,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英国革命期间平等派李尔本的理想非常的超前。之所以不能说《权利法案》是宪法,那也是因为它没有完整和清晰地规定各类人群的各项基本权力。无论纵观,还是横观,历史进程中任何权力的实现进程都是漫长而复杂的。英国从专制到宪政经历五百年,才取得了基本的上层的权力分享。只能说是在工业革命后,也就是以1832年为标志,所谓上层和中产才获得了相对的权力。一步一步地来,普选权、妇女权等,渐次地,都是要通过艰辛的争取和斗争。还是那句话,权力从来都不是给予的,而是争取到的。因为有一个基本常识,凡可给予的,都可以收回。中国的专制历史比英国久远多了,肇始于秦,动摇于清,结束专制思想和专制制度的进程,自然要更为漫长些,着急也无益。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眸帝国荣光,凝望历史深巷(《BBC英国史》观感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qg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