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作者余华说过《活着》这本书之所以用“活着”来命名。是因为“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它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许是人生经历和体验不够,除了有点“欲哭无泪的压抑”之外,并没有更多的感触。可如今再读《活着》却觉得在绝望中又透露着一股希望。
《活着》一书讲述了年轻的福贵仗着自己富裕的家世,过着堕落、浪荡、肆无忌惮的日子,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他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母亲患了病,他去城里买药却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做了壮丁,等到解放后随着军队回了家,又继续开始了他落魄穷苦的农民生活。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经历了人生中所有的苦难,一次次燃起希望却一次次遭受打击,最终,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给它取名叫“福贵”,同他一起选择了活下去。合上书只觉得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受的苦痛,但依然要坚忍、顽强。作者通过平凡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生命中欢笑与悲伤、美好与痛楚、脆弱与顽强的真相,让我们去发现蕴藏在生命中无处安放、小心翼翼的美好,让我们懂得一次次的苦难会更加坚定我们前进的力量。发现黑夜中的那一道光。经历的越多,就越会懂得无尽的痛楚过后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当美好的希望破碎之后,才会明白期待下一个美好是有多么真挚。
我的医学旅途里最害怕触碰死亡,最欣喜遇见活着。学医之前,我恐惧死亡带来的黑色,也担心活着带来的灰色。第一次与死神作战是实习的时候在急诊科的经历。凌晨两点半的急诊夜里来了一个呛奶后窒息的小宝宝。当时初次与死神接触浑身颤抖,还好有袁娇老师和医生的指导与帮助让我们默契协作救下了那个孩子。欣喜之余也多了一点对生与死的思考。就像我学医之后,更懂得了活着的不易、生命的艰难。知道了原来医学的神奇在于它能给予生命的彩色。
读完《活着》一书,我敬佩福贵那种身处绝境也有对活着的希望。生命需要坚忍、顽强。医务工作者的伟大在于我们需要给自己勇气的同时也给予其他生命希望。因为,医学总是在和死亡作斗争,亦在护活着安享乐。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就像是生命黑暗中的那一道光照亮生命的希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12900/745ec7a15c76d16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