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架构
产品设计
研究报告
互联网
原文:Web Page Design: Implications of Memory, Structure, and Scent for Information Retrival
by Kevin Larson and Mary Czerwinski of Microsoft Research
研究目的
探索网页超链接设计的原则以助力信息检索。本研究重点关注结构的重要性,挖掘超链接在经过巧妙分类设计后的最优深度与广度。
菜单项的最优数量
过去,已经涌现了大量研究致力于发现菜单项的最佳设置数量。文章着重介绍了几项实验:
1. D.Miller实验(1981)
[实验组]
广度深度:26,43,82,641
[结果]
目标捕获时间随四个实验组依次排列呈U型。在“82” 模式下,捕获速度最快,并且产生的误捕最少。
[结论]
- 层次结构的深度应在不以拥挤为代价的前提下最小化;
- 短时记忆极限(7 +/- 2)原则在此适用。
- 在需要兼顾速度和精度的目标捕获任务中,深度/广度的权衡优化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考虑因素。
2. Snowberry, Parkinson & Sisson实验(1983)
复制了D.Miller实验,不同的是,受试者需进行记忆广度和视觉扫描测试,以便梳理出它们对于受试者表现所造成的影响。
[实验组]
广度深度:26,43,82,641
[结果]
- 检索速度与捕获精度,随着层次结构的广度增加而增加;
3. Kiger实验
[实验组]
广度深度:26,43,82;
广度×深度×每层条目数:4×1×16,16×1×4
[结果]
- “4×16”模式下,反应速度最快,错检数最少;但“16×4”和“82”的表现与之也很接近;
- 易用度上,受试者主观更认同“82”模式;但“4×16”和“43”也得到了非常接近的结果;
4. Jacko & Salvendy实验
[实验组]
广度深度:22,23,26,82,83,86;
[结论]
- 当增加结构的广度和深度时,反应速度、错检率、感知复杂度都会随之增加;与Snowberry等人的实验结果相反;
类目结构的重要性
K.L.和M.C.认为,D.Miller和Kiger实验中部分结构表现较好的原因在于,它们的顶层结构标识对于目标位置,能提供更为明显的提示(比如,不同目录标签之间的区别度较大)。
不仅如此,Snowberry, Parkinson & Sisson实验中,通过两组641的对照,发现将条目进行有序组织,比随意分布更有助于检索。
后天训练
在D.Miller和Snowberry的研究中,受试者对结构熟悉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检索过程中,会对受试者的类目选择给予正确/不正确的判断。这可能会导致受试者过度依赖,无法真实模拟浏览万维网时的情景。
神秘的数字“7”
D.Miller,Kiger和Jacko&Salvendy的论文中,数据表现最优的实验组其广度皆在7+-2的范围内。有大量的实验都印证了这一理论。
web世界中的广度
虽然菜单设计领域对广度的设计理论已得到大量实践验证,但在web信息设计或更近代的信息可视化技术中却没能保持同样的权威性。不少网页都拥有着巨量的广度结构。
Zaphiris&Mtei将Kiger的实验组设计设置在网页超链接环境,发现82在检索速度上表现最优,紧跟着的是4×16结构。从易用角度上,受试者们主观认为 16×4>4×16>43>82>26;但前4组的投票结果差异并不大。
虽然有大量证据证明当广度小于神秘“7”时的结构不是最优,但几乎没有能证明更高的广度能带来更好的表现。
还有一些理论观点认为,当前设计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一个划分良好的信息结构中最优地分配“气味线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