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 43

读书笔记 43

作者: 槑槑啊 | 来源:发表于2017-07-09 09:36 被阅读121次

    第9章 清式建筑做法

    一、大木作

    1.概说

    (1)大木的含义

    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栱等。

    (2)清式大木做法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①大木大式

    a.使用斗栱的大木大式建筑有时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b.面阔可自5间多至11间,进深可多至11桁。

    c.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栱。

    d.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

    ②大木小式

    a.用于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b.面阔3间至5间,通进深不多于七檩,大梁以5架为限。

    c.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栱。

    d.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

    2.建筑主要尺寸的决定

    (1)建筑平面

    ①大式建筑

    a.根据建筑的类型选择斗栱的大小和出跳的多少。

    b.根据每攒斗栱宽度为11斗口,斗栱挑出每跳为3斗口,计算出建筑的各间面阔和断面进深。

    ②小式建筑

    a.定明间面阔,次间减一尺,梢间再减半尺到一尺,或次间为明间的八折,梢间为明间的六五折或七折。

    b.出檐长按檐柱高三折,檐步按檐柱径5倍计算,金步按檐步八折或同檐步,脊步仿此。

    (2)建筑高度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①台基高度

    a.含义台基高度为由地面到阶条石上皮,清式做法中称为台明高。

    b.标准普通台基高等于檐柱高的15/100,特殊的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②屋身高度

    a.大式建筑包括柱础、柱身和斗栱的总高,柱础高为檐柱径之2/10,折合1.2斗口;柱高70斗口。

    b.小式建筑柱高为明间宽的4/5或柱径的11倍,柱下若用鼓镜柱础,其高为1/5檐柱径。

    ③屋顶高檐口下至正脊上皮的距离,实际是根据各步架举高与屋脊形式等决定。

    3.举架

    (1)清式建筑各步举高清式各步距离在多数情况下相等。

    (2)相关规定

    ①五举,表示此步升高是水平距离的0.5,六五举即0.65。

    ②屋面坡度愈往上愈陡,除亭、塔等攒尖顶外,一般建筑的脊步规定不得超过九举,否则不利铺瓦。

    ③计算程序由下而上,与宋式相反。

    (3)注意事项飞檐一般不设举高,飞椽置于檐椽之上,自然形成约三五举的坡度。

    4.庑殿顶推山以九檩庑殿为例,设各步架原来水平投影距离都为X,则山面推山后的各步距离,可依下列步骤求得:

    (1)山面檐步不推(即下金檩不推),距离仍为X。

    (2)山面中金檩推出1/10步架,即X/10。推山后的下金步=X-X/10=9X/10。

    (3)将山面中金檩已推出处的由戗线延长,交上金檩线于一点。由此点沿上金檩线再推出1/10步架,即得推山后上金步距离。

    (4)脊步推法仿此。

    5.歇山顶收山

    (1)收进距离依立面要求和山面结构而定,一般山柱中心线距山花板外皮一檩径(4.5斗口),距采步金梁一步架(22斗口)。

    (2)结构方法用增加扒梁(或顺梁)和采步金梁来解决。

    ①承采步金的短梁,若后端插在金柱上,就叫顺梁。

    ②后端架在五架梁或七架梁上的称为扒梁(宋名丁柎)。

    ③置于角部其位置与角梁相垂直的,叫抹角梁。

    ④与角梁同方向的叫递角梁。

    6.悬山顶挑山(1)含义悬山顶挑山是将悬山建筑两山的檩头,向山柱(或山墙)外伸出四椽四档(即椽间空档)或1/3檐柱高的做法。

    (2)做法

    ①山面的搏风板用来遮护檩头并起装饰作用,宽度为8斗口,厚1.2斗口。

    ②表面涂朱红或栗壳色油漆。

    ③在山尖处有的用悬鱼作装饰,并在檩头部位钉以铜钉。

    7.攒尖顶

    (1)形式有方、圆、五角、六角、八角等形式。

    (2)单间方攒尖亭

    ①尺寸

    a.檐柱高等于80/100面阔,柱径等于七/100面阔。

    b.檐步=脊步=1/4面阔,檐步高五举,脊步高七举或七五举。

    ②做法

    a.檐柱间用檐枋联系,出头作成霸王拳或三岔头式。

    b.在角柱处45°放置花梁头,然后沿檐枋方向放檐檩,枋与檩间施垫板,并以榫头插入花梁头内。

    c.檩上再斜放抹角小梁四根,梁中央放木墩(交金墩),以承金檩及垫板,老角梁的尾端也搭在这里,由此出由戗,按脊步举高,四面斜撑顶部的雷公柱,以承宝顶。

    8.柱

    (1)含义

    柱为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2)分类

    依部位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等。

    (3)清代柱的特点

    ①檐柱、金柱、中柱等的断面大多为圆形,柱体平直,仅在上端作圆角小卷杀(约为柱径的3/100)。

    ②南方建筑梁架上的童柱,常作成断面不等的梭杀,形状如长形之瓜,故又称为瓜柱。金柱又称老檐柱,高度随举架,柱径6.6斗口或檐柱径加2寸或1寸。

    ③重檐金柱或内檐金柱,柱高等于檐柱高加檐柱斗栱高再加重檐高,柱径为7.2斗口;中柱高随举架,径等于7斗口;童柱高随梁架,径等于6.6斗口。

    ④柱头上直接放置梁架或大斗时,上端须开馒头榫(若有平板枋则不用)。

    ⑤柱脚做管脚榫插入柱础,它们的长度都是柱径的3/10。

    ⑥童柱下要做双榫,长、宽亦为柱径的3/10,厚减半,两榫间距离一斗口或一椽径(1.5斗口)。

    9.斗栱

    (1)用途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作建筑及构件尺度的计量标准,单材的高、宽比为14:10,足材为20:10。

    (2)等级

    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

    ①一等斗口:高8.4寸宽6寸。

    ②二等斗口:高7.7寸宽5.5寸。

    ③三等斗口:高7寸宽5寸。

    ④四等斗口:高6.3寸宽4.5寸。

    ⑤五等斗口:高5.6寸宽4寸,用于城楼。

    ⑥六等斗口:高4.9寸宽3.5寸。

    ⑦七等斗口:高4.2寸宽3寸。

    ⑧八等斗口:高3.5寸宽2.5寸,用于殿宇。

    ⑨九等斗口:高2.8寸宽2寸。

    ⑩十等斗口:高2.1寸宽1.5寸。11十一等斗口:高1.4寸宽1寸,用于小建筑。

    (3)斗栱具体尺寸和形状

    ①尺寸

    a.栱的尺度依斗口。

    b.斗栱高度由坐斗底算到撑头木上皮。

    ②形状

    a.外檐斗栱外出翘、昂、耍头;内出翘、菊花头、六分头、麻叶头。

    b.室内斗栱多用品字斗栱,两端出跳对称,均用翘而不用昂,仅耍头后尾作麻叶头。

    c.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彻上明造屋宇,外跳和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的菊花头、六分头和秤杆等。

    第一,后尾搭在金柱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称为“落金”做法。

    第二,后尾下无承托,而支撑于金桁下,称为“挑金”做法。

    10.粱

    (1)含义

    梁是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

    (2)分类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角梁、抹角梁、递角梁、顺梁、扒梁、采步金梁等。

    ①大梁(大柁)

    a.大小、长短常依梁上所承之檩数为准。

    b.长度为其上总步架长的和再加二个檩径。

    c.断面高、宽比按清工部《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10:8。

    d.将距大梁梁头1.5檩径处的梁肩削去3/10檐柱径的厚度,再在梁高1/4处开半圆形桁与宽度为3/10檐柱径的垫板榫槽。

    e.南方苏州地区建筑的大梁分为扁作和圆作,断面尺寸按围长计算。

    ②抱头梁

    a.小式大木抱头梁

    长为廊步加二檩径,梁高与梁宽分别为檐柱径的1.5倍和1.2倍,梁头做法同前。

    b.大式大木抱头梁

    第一,有斗栱的称桃尖梁,长度为廊步加正心檩至挑檐檩间距离(六斗口),再加挑檐檩至梁尖的六斗口和梁尾插入金柱的榫长(金柱径六.六斗口)。

    第二,为了便于搁在斗栱上,梁的断面在正心枋内、外有所不同,以内高7.75斗口,宽6斗口;以外宽4斗口,桃尖部高5斗口,并作出锋二折。

    ③角梁

    a.大式老角梁的断面高4.5斗口,宽3斗口。

    b.梁的长度可按老角梁头至挑檐檩、挑檐桁至正心桁、正心桁至金桁间距离及后尾四段水平投影长度之和,再求其实际斜长即得。梁长=[(2/3×3六斗口)+2(x×3斗口)+2(檐步距离)+6.6斗口]secΦ式中x为斗栱出跳的拽架数;檐步距离为22斗口;Φ为角梁斜度(檐步等于30°)。

    c.老角梁头作成霸王拳式样,后尾作三岔头。

    d.仔角梁置于老角梁上,用暗销相结合,其宽度与老角梁一致,长度从老角梁头再起翘延出一段。延出长=(1/3檐平出+一椽径)加斜e.小式角梁起翘高度一般为四椽径或六斗口(自老角梁上皮起,止于仔角梁大连檐下皮)。

    f.在仔角梁底与挑檐桁上枕头木相交处,两侧各开开一凹槽,斜上至金桁背,以容纳翼角椽尾。槽长按椽数×0.8椽径,宽一椽径,深七椽径。

    g.南方做法可以江苏苏州一带的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形式为代表。

    第一,“戗”的含义“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第二,“戗”的特点与实例。

    11.枋

    (1)含义枋为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差较大。

    (2)分类有额枋、平板枋、檐枋、柱头枋、随梁枋等,其中额枋和平板枋较常见。

    ①额枋

    a.大额枋高6.4斗口,宽5.4斗口,长度为开间宽减半个檐柱径。开榫用大头榫(鸽尾榫),榫大头宽为枋宽的一半,即2.7斗口;小头为枋宽的1/3,即1.8斗口。榫长为柱径的1/4。

    b.转角处的大额枋称为搭角大额枋,因伸出柱外,所以较正身大额枋长一搭角榫及霸王拳。霸王拳的高度为额枋高的8/10,榫宽为檐柱径的3/10。

    c.小额枋高4.8斗口,宽4斗口。榫宽2至1.3斗口,其他做法均同大额枋。

    d.大、小额枋间施由额垫板,长随净面阔加榫,高等于一檩径(4.5斗口),厚1斗口。

    e.小式用檐枋,高等于檐柱径,宽为其4/5。

    ②平板枋

    a.又称坐斗枋,高2斗口,宽3斗口,长依各间面阔加榫头,榫宽,1.5斗口。

    b.平板枋与大额枋间用暗销连固,转角处出头,长与大额枋的霸王拳平齐。

    12.檩(桁)、椽

    (1)含义檩、椽为直接承受屋面荷载之构件。

    (2)尺寸与形状

    ①大式正心桁直径4.5斗口,长随间广另加榫,搭角处伸出一檩径。金桁、脊桁径均为

    4.5斗口。挑檐桁径三斗口。小式檩径均为一檐柱径。

    ②脊桁上置六角形断面的扶脊木(径四斗口),以脊桩固定于脊檩背。在扶脊木两侧朝下之倾斜面上,均开椽窝以插脑椽。

    ③椽径1.5斗口。檐椽圆形断面,伸出长度为上檐出的2/3;飞檐椽方形断面,伸出长度为上檐出的1/3。上檐出在大式为21斗口(自挑檐檩中线到飞檐椽头),小式为3/10檐柱高。

    ④角部的椽自金桁(檩)中线起向角梁呈放射形排列,并逐渐升高,与老角梁上缘平齐。

    a.必须削尖各椽椽尾,并将飞檐椽作成折线形(各飞椽的断面、长度和折度都不同)。

    b.在挑檐桁(檩)和正心桁(檩)上放置枕头木,使角部屋面缓曲升起,从各方面看都像展开的鸟翼,所以称为翼角檐椽,此部的飞檐椽都有起翘,所以称为翼角翘飞椽。

    ⑤南方的嫩戗发戗起翘很高,当飞檐椽接近角部时,为了与嫩戗取得一致,也必须有很大的翘角,因此不得不斜立在角部之檐椽(摔网椽)上,称为立脚飞椽。

    13.檐口

    (1)檐口出现的原因硬山或悬山建筑如有飞檐椽,则在檐椽端部上方置通长里口木,但各建筑之翼角处屋面因起翘形成曲面,无法放置长直之里口木,故改用小连檐及闸档板。

    (2)清代里口木尺寸

    ①高一椽径加1.5望板厚,宽一椽径。

    ②其上依各飞檐椽之位置分别挖出凹椀。

    ③飞檐椽卡入后,其上表面与里口木上表面齐平。

    ④小连檐厚为1.5望板厚,宽同里口木。

    ⑤闸档板高同椽径,厚为0.2椽径,宽度略大于飞檐椽档。放置时先在椽侧各刻出凹槽,再将闸档板嵌入。

    ⑥飞檐椽头钉连檐(将断面为1.5斗口×1.8斗口木条斜锯为二)及瓦口(高1斗口,厚0.6斗口)。

    ⑦钉时连檐须距椽头1/2斗口,称为雀台。

    ⑧其后再铺望板或望砖。望板有横望板(垂直于椽铺放)与顺望板(平行于椽铺放)两种。横望板厚1/5。椽径,顺望板厚1/3椽径,宽2椽径。

    二、石作与瓦作

    1.台基

    (1)计算方法建筑的通面阔和通进深尺寸决定后,再加下檐出建筑的通面阔和通进深尺寸决定后,再加下檐出(等于上檐出的3/4~4/5),即可得到台基的平面尺寸。

    (2)尺寸与构造

    ①普通台基高度(由土衬石表面至阶条石上皮)为檐柱高的15/100~20/100。

    ②基内填土夯实,柱、墙及土衬石下作灰土基础或碎石基础。

    ③角部立角柱石(厚、宽同阶条石),其间砌砖或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再盖阶条石。

    ④柱基础上砌砖磉墩,再放附鼓镜的柱顶石,它的长、宽为柱径的二倍,厚等于柱径。

    ⑤柱顶石上之鼓镜,高1/5柱径,也有用鼓墩或带石踬的其他形式。

    (3)面积较大建筑的台基面积较大的建筑室内地面往往不易平整,所以常依柱网将地基划分为若干区,砌以拦土墙(地龙墙),再填土夯实。

    (4)墁地

    ①地面铺砖,称为墁地,可用条砖或方砖,后者在居住建筑中用1.2尺或1.4尺见方的,宫殿、庙宇用1.7尺或2尺见方的。

    ②铺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但明间中心线应对砖心或砖缝,讲究的用磨砖对缝,使砖缝极细,胶合料用细石灰灰浆。

    (5)须弥座

    ①高级台基用须弥座,内填碎石及土,外包条石,一般只用一层,特殊隆重的可用3层。

    ②清代官式须弥座按比例分为51份。

    a.组成自上而下,由上枋(9份)、皮条线(1份)、上枭(6份)、皮条线(1份)、束腰(8份)、皮条线(1份)、下枭(6份)、皮条线(1份)、下枋(8份)、圭脚(10份)组成。b.特点表面饰以卷、草、莲瓣、联珠、如意头等,一般用青灰石,高级的用白石(称汉白玉)雕成,总高取地面至斗栱耍头下皮距离的1/4。

    2.踏步

    (1)常见踏步垂带踏步,一般布置在明间的阶下,且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踏跺宽1~1.5尺,厚0.3~0.4尺,垂带石尺寸同阶条石(宽度为下出檐减半个柱顶石,厚为4/10本身宽),侧面之三角形象眼处,以砖、石平砌,或置立放之陡板石。

    (2)隆重踏步在二踏道间设御路,它是一块长度与垂带石相同的石条,宽度为长的3/7,上刻龙凤、云纹等,故又称龙凤石。

    3.栏杆

    (1)做法先在台基或地面置地柎,再在上立望柱、栏板和抱鼓石。

    (2)清式石栏杆的特点

    ①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

    ②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没有宋《营造法式》中的重台勾阑式样。

    ③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

    ④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长,少数也使用戗兽(靠山兽)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柎内。

    ⑥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或仅刻简单的海棠纹。

    4.墙垣

    (1)山墙

    ①位置

    位于建筑两端,除硬山建筑外,均止于檐下,硬山山墙之立面可分为裙肩、上身和山尖三部。

    ②清代北方官式硬山建筑规定

    a.山墙厚度为檐柱径的2倍加2寸,收分为檐柱高的1/10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4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ds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