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写作•遇见
突破思维局限,遇见无限可能

突破思维局限,遇见无限可能

作者: 向上有阳光 | 来源:发表于2020-12-18 18:39 被阅读0次

    吉姆.奎克,一个大脑教练,记忆力提升、脑力优化、快速学习方面公认的世界级专家,可谁曾想,他曾经被老师认为是“脑子坏掉的孩子”。

    原来吉姆.奎克迷恋X战警等一类的超级英雄,而消防员就是现实中的超级英雄。在幼儿园的时候,曾经为看消防员而从椅子上摔下来,敲到了脑袋,从此,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地做完一件事,记忆力和语言能力也变差。

    上高一的时候,为了能够顺利上高二,老师给他布置了一个撰写报告的加分项。吉姆.奎克花了几周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终于完成了报告并打印出放在包里,想要亲手交给老师。结果老师提前半节课结束了授课,并要求吉姆.奎克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报告。

    这让平时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的吉姆.奎克有些猝不及防,认为自己是一个脑子坏掉的学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与同学分享的。害羞的他并不喜欢引人注目,更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最后,他结结巴巴地说:“很……抱歉,我……没有写报告。”下课后,大家都离开了教室,吉姆.奎克将报告扔进了垃圾桶。

    我想,很多人或许都和吉姆.奎克一样,怀疑甚至是认定自己不行,认为自己能力有限,认为自己学不会、听不懂,觉得自己太笨。


    可是,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以下简称《无限可能》)一书里告诉我们,唯一的极限就是我们相信极限的存在。人的大脑具备无限学习的潜能,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任何我们想成为的人,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拥有和分享任何东西。

    《无限可能》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开启平凡大脑的非凡之旅;打破充满限制的思维模式;创造强大的可持续的动力;学会如何学习。作者在书里指出,如果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想要的生活存在差距,那么我们就要从思维模式、内在动力和方法方式这三个方面去打破极限或者设置更高的极限。

    01 打破认知和思维局限

    当你在做某件事情之前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的时候,请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限制性的信念阻碍了你实现目标。

    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相信自己做不到。

    其实我们对大脑能力的认知远远低于它的真实能力。而创造无限可能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我限制并根除那些限制性信念。

    在1954年5月6日之前,大家都认为人类在四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那一天,田径明星班尼斯特用了3分59.4秒跑完了1英里(1英里=1.6063公里),打破了人们认为的人类极限。不到两个月,又有人打破了班尼斯特的记录。随后又有1400多名选手用少于4分钟的时间跑完1英里。到了现在,不到4分钟跑完1英里依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已经不再有人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正如班尼斯特打破了人们设定的极限一样,想要突破极限就必须打破这种限制性的信念。

    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里提到,限制性的信念往往会在我们与自我对话的时候暴露出来。这种对话会把焦点聚焦到你做不到的事情上,让你从内心说服自己放弃追求梦想,认定自己做不到。

    这种限制性的信念百害而无一利,它会让你停下的脚步、支配你的人生,并让你在失败的泥潭中苦苦挣扎。

    限制性的信念就如同一座冰山,在《自我平衡》里称之为冰山信念。

    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受到冰山信念的影响。冰山越是坚固,对我们的危害和破坏就越大,并且妨碍我们抓住机会。

    为了解除冰山信念的影响,只要把一座冰山融化就可以了。这就是《无限可能》的核心概念——突破极限,抛弃那些错误的假设和预判。

    要突破极限就要找到你的限制性信念。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七个最常见的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1:智力是个固定值

    有时候会我会跟孩子的同学家长聊天,家长们或多或少的会给孩子贴上一些智力方面的标签,诸如“我女儿就是数学差”“我孩子就是反应慢”“我孩子生性就是这样,难以改变”。

    这些标签或者信念其实已经给孩子设置了一个极限,潜移默化的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就是家长口中说的那样,并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因而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感到十分困难。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成为了家长所说的那样。

    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指出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下,学生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智力才能都只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让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看起来很聪明。而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下,学生明白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优质的教学和坚持不懈得以提升。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每个人都会变得更聪明。

    实际上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固定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使用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对待生活的方式会不同。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遇到困难通常会选择放弃,而不是不去提升和学习。他们通常会告诉自己这些知识并不是必须学的,还会找的借口埋怨其他人或者抱怨环境,然后将注意力分散到那些让他们感觉良好的事情上。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我们有能力去改进任何事情”。

    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种限制性信念,会影响你看待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特别是当智商分数测试出来后,有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倾向于认为固定不变的智商得分正确的反应了他们的智力水平。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考试成绩与你的学习能力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智商测试得分也许不变,但是我们的智力水平却是不断上升的。

    戴维.申克在《天才基因》里指出,相信天赋和限制与生俱来,能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这个世界,免于承担他人期望的重荷。

    吉姆.奎克指出,智力是可塑的,培养成长性思维模式的能力决定了智力的可塑性。审视自己的态度,倾听自己的说话方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请停止说“我不行”“我不能”“我不会”,也要阻止孩子说“我不会”“我不敢”“我不行”。尝试着自己和孩子说:“你只是现在不会/不行,再试几次也许就会/行了。”

    与其认定自己不行,不如告诉自己目前还不擅长此事。当我们践行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的时候,我们的智力是不断变化的。

    限制性信念2:我们只开发了大脑的10%

    一些纪录片,电视节目或者是电影都会宣传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人类的大脑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开发,大脑最大的潜能始终处于隐藏状态。电影《超体》也称我们对大脑功能的利用率进行达到10%。

    对于这样的谬论,人们几乎深信不疑。然而神经学家大卫.伊格尔曼指出我们其实已经百分之百的利用了我们的大脑。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蒙弗雷泽大学心理学教授吧里拜尔斯坦指出,即使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大脑的所有部分都处于活跃状态。大脑重量占人体体重的2%,但是耗能却占了体重总耗能的20%,多于任何其他器官。若一个器官只有40%或更少的部分处于工作状态,那么身体完全没必要为了它消化如此大的能量。同时,人类的大脑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之间是相互协同工作的,根本不存在无功能的区域。

    因此,大脑只开发了10%这样的谬论是荒谬可笑的。所有人都已经利用自己的整个大脑进行学习,只是有些人利用得更好。

    限制性信念3:犯错等于失败

    没有人否认爱因斯坦是个智力非凡的天才。然而,他的人生发展之路却是极其缓慢的。在幼年时代,他的思维和学习方式都明显与班上的其他学生不同。老师甚至认为他无法达到平均水准。相对于简单的问题,爱因斯坦更擅长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科研生涯后期,他还会犯简单的数学错误,这些错误出现在他最重要的基本著作之中。比如在各个版本的相对论中,总共出现过七处重大错误。

    即便是经常犯错误,人们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他没有因为犯错误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他说:“一个人从未犯错误是因为他不曾尝试新鲜事物。”

    害怕犯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放弃努力。犯错反而是努力尝试的证据。

    错误并不代表失败。也不要因为犯错之后轻易的给自己下结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们要做的是把错误踩在脚下,把它当做垫脚石,以此来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错误,从中吸取教训,才是正确的做法。

    限制性信念4:知识就是力量

    不付诸行动的知识无法转变为力量。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把知识转化成力量,就需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知识X行动=力量。

    限制性信念5:学习新东西非常困难

    很多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总认为自己太笨,什么也学不会。因此,一想到学习,就会把它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

    励志电影《垫底辣妹》里老师的原型坪田信贵在《所谓学习好,就是方法好》一书里指出,没有什么人天生就是头脑聪明的,他们只是用对了方法。

    当你缺乏动力或者方法不当都会让你放慢脚步,让你觉得学习上一件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

    限制性信念6:其他人的批评很重要

    戏剧演员金.凯瑞说:“这个世界上最滑稽的事情,就是人们因为害怕别人的看法,所以阻止和限制自己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想要进入无限可能的境界,就要摆脱对他人批评的恐惧。

    “乡村超模陆仙人”原名叫陆开港,1999年,出生在广西南宁横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幼作为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当他把自己走秀的视频发布到网上的时候,多数网友说他是“丑人多作怪”、“不男不女”、“奇葩博眼球”。

    可正是这样一个别人眼中的奇葩,却成了海外最火的中国超模,登上了真正的T台。

    如果陆仙人认为别人的批评很重要,没有坚持自己的爱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很欣赏他在小红书里说的那句话——可以回头看,但别回头走。

    吉姆.奎克在书里说:“无论你做什么,人们都会质疑你,批评你。你总是会对自己下不公平的判断,只有打破这些判断,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潜能。不要让别人观点和期望左右甚至毁了你的一生。”

    我们要确立一个新的信念,那就是——“我不会强求你喜欢、爱上或者尊重我的工作。我的事情与你无关。”

    限制性信念7:天才是与生俱来的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里指出,“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

    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里提到,天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深度练习达成的。

    02 发掘内在动力

    创造无限可能的第二步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动力。

    当我们找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之后,就要摒除它,发掘内在的动力。

    吉姆.奎克在书里说:“当人们说自己缺乏动力的时候,可能正动力十足的躺在床上玩手机,实际上,“我毫无动力”正是在自我催眠。动力要靠行动去争取。我们进行的最艰苦的斗争往往会为我们带来最强劲的力量。它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策略,动力既可控也可创造。”

    动力最终的形式是心流状态。把内在的动力当成精力去管理,为动力投入,不浪费动力,拥有明确的目的地和理由,就会让你的精力充沛。

    为了达到心流状态,我们需要为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创造能量。

    多问几个“为什么”

    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向内询问自己,找到最能激发自己的核心目的。

    找到自己核心的目的,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让你描述自己的特点,你会使用哪些词汇?
    2.你具备怎样的价值观?
    3.你具备怎样的目的感?

    通过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设定SMART目标来分解自己的想要实现的目标,直到目标达成为止。

    比如你想完成一年读100本书,写100篇文章这个具体的目标(Specific:具体的),那么你至少要一周读2本书,写2篇文章(Measurable:可衡量的),平均3.5天读完1本书,写1篇文章(Actionable:可行动的),这个速度是现实可达到的(Realistic:现实的),并且是有时间限制的(Time-based)。

    作者在书里说,清楚自己的生活目的也就清楚了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要做什么,以及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保证自己有健康的身体、心理、时间和空间

    确定了目标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的。我们还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若自己的价值观与终极目标不匹配,我们就无法实现人生目标。

    除了要有与目标匹配的价值观,所做的事情还要有充足的理由。当理由与你的目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紧密相连的时候,它们将充分激励你采取行动。

    为了保证你的认知技能、注意力、记忆力和大脑的整体健康,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积极的锻炼、整洁的环境、积极的同伴以及合理分配你的时间、情绪、心理健康和空间也非常重要。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阻碍目标的实现。

    建立微习惯,用建设性习惯代替坏习惯

    很多时候,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些旧习惯和行为模式会阻碍你前进。

    比如在写作或者看书之前,如果习惯性先刷短视频,就会刷着刷着,白白浪费了时间,到头来该看的书都没有看,该写的文章都没写。

    如果我们看书写作的时候能够像刷短视频那样自动性地去执行该有多好啊。这样我们就能够自信的掌控和管理每一天,专注于影响力最大的行为,从而收获幸福的人生。

    可是,刷短视频这样一个控制不住的行为,我称它为消极行为,有可能会消耗了我们的超能力。那么要如何改掉这样的一个坏习惯呢?

    实际上,人们并不能真正终结一个坏习惯。因为人的大脑会形成一个习惯回路——提示、渴求、反应、奖赏。

    什么是习惯回路呢?

    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里举了进房间开灯例的例子。“提示”是走进房间发现光线昏暗;“渴求”是房间不应该这么暗;“反应”是打开灯;“奖赏”是房间不再黑暗。

    人们刷短视频的行为,在习惯回路里就属于“奖赏”部分。在刷的过程当中,人们感觉到愉悦。这是一种不需要思考的奖赏,而且很容易获得。人习惯于趋易避难,做任务完成目标是困难的事情,而且短时期内得不到奖赏,而刷短视频就可以时时奖赏自己。

    如果要完全戒掉刷视频,对某些人来说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可以将刷短视频作为一种奖赏,在完成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让自己刷十分钟短视频。比如,当你看了一本书的1/3,或者写了一千字可以奖赏一下自己。

    如果你认为看1/3或者写一千字有点难,那么我们可以缩小目标,比如看10页,写200字,然后奖赏自己看5分钟短视频,以此形成微习惯,逐渐代替坏习惯。

    进入心流状态的五种方法

    心流是一种状态。当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一项活动中所感受到的极大愉悦感即为心流状态。

    心流的状态可以让你的工作效率提升四倍。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频繁地进入心流状态呢?

    《无限可能》提供了五种进入心流状态的方法。

    1.消除分心

    心流状态是一种十分专注的状态,若做事情的时候分心是无法进入新的状态的。因此,我们需要放下其他所有事情,全身心的关注手头的工作。

    2.给自己充足的时间

    进入心流状态大约需要15分钟。真正达到巅峰状态需要接近45分钟。如果只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书法让你完成很多事情的。因此,你需要规划出至少90~120分钟的整块时间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3.做你喜欢的事情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让你感到心烦意乱,那么在做这件事情的绝大部分时间,你会感到非常枯燥和乏味,并且这些负面的感受会阻碍你进入心流状态的步伐。

    4.拥有清晰的目标

    “妨碍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清晰的目标。”

    当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的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清楚的知道自己如何利用腾出来的那块时间时候,我们就能够沉浸在这项任务之中。

    5.给自己一点挑战

    不管是做过于简单的事情,还是做过于困难的事情,都无法进入心流状态。

    只有当我们所做的事情处于舒适区边缘的时候,才具有一点挑战性,我们才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处于舒适区边缘的事情其实也就是周岭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一书里指出的处于自己的认知圈边缘知识体系。在这个区域的认知体系与我们的联系最紧密,最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认知进行关联。

    有触动、有挑战的事情才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同时,我们还要制服4个超级反派——一心多用、压力、畏惧失败、缺乏信念,以此来守护自己的心流状态。

    03 遵循正确的方法

    创造无限可能的第三步就是遵循正确的方法。

    想要拥有无限可能的超能力,那么学会学习就可以帮你实现这种超能力。

    《无限可能》一书里提到了学会学习的五种方法,它们分别是如何做到专注、如何有效学习、如何长久记忆、如何快速阅读、如何敏锐思考。

    如何提升专注力?

    专注力的头号敌人是分心。打败分心就成为集中注意力的关键。

    注意力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进行锻炼,锻炼得越多,它就会越强壮。

    一次只做一件事、保持环境整洁、限制工作物品数量、保持大脑平静或者安排专门的“分心时间”都可以让专注力得到提升。

    如何有效学习?

    世界上顶尖的成功人士都在坚持终身学习。

    吉姆.奎克在书里列举了七个无限学习的简单习惯。

    1.主动回忆

    主动回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复习你正在学习的材料。

    然后合上书本或者关闭讲座的视频,写下或者背诵你刚刚复习到的所有内容。

    现在,再看一遍材料。你记住了多少?

    2.间隔重复

    放弃填鸭式突击学习的方法,采用间隔复习法。间隔重复学习法会让你把注意力放在那么有记住的信息上,以此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脑的能力。

    3.管理你的状态

    你所处的状态决定了你所做事情的成败。老师经常会对刚上小学的孩子强调坐姿的问题,因为姿势可以影响思维状态。挺直腰背,调整呼吸,这样可以保证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充足的氧气循环。

    4.利用你的嗅觉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乔丹.盖恩斯.刘易斯在论文中指出,气味首先由嗅球处理,嗅球从鼻子的内部一直延伸到大脑的底部,绣球于大脑的两个区域有直接的联系,这两个区域就是与情绪和记忆密切相关的杏仁核和海马体。而视觉、听觉和触觉信息并不会通过大脑的这两个区域。因此嗅觉能够触发情绪和记忆。

    记忆中发生的事,空气中也弥漫着相同的气味,因此气味能够有效的刺激我们回忆过往。嗅觉可以作为辅助记忆的工具,我们可以在一些重要的事情开始之前增加一些特殊的气味,以此来加速我们回忆。

    5.为大脑播放音乐

    每次进图书馆,我们都能够听到图书馆播放的音乐。这是因为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

    E.格伦.舍伦贝格博士的“唤醒—情绪假设”研究表明,音乐可以为我们营造提升学习能力的环境。

    有专家认为,音乐可以稳定精神、身体和情感的节奏,使人达到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极度专注的状态。在这种专注的状态下,人们可以处理和学习大量的内容与信息。

    6.用你的整个大脑去倾听

    作者在书里给出了一个帮助你用整个大脑去倾听的方法,那就是——HEAR。

    H代表Halt(停止)。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屏蔽一切干扰事项,关注对方的话语、声调、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

    E代表Empathy(共情)。把自己放在说话的人或者演讲者的位置上,试着让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感受。

    A代表Anticipate(预期)。带着期待感和热情去倾听,就容易从演讲中学习到很多内容并形成长期记忆。

    R代表Review(回顾)。大胆向演讲者提问、认真做笔记、用自己的话复述演讲者所讲的内容,想象自己把这些内容分享给他人,这样可以巩固你对这些内容的记忆。

    7.注意做笔记

    做笔记可以极大地增加记忆留存的内容。但是做笔记需要注意几个点:

    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记录重要的信息

    笔记的内容应该清晰且易于辨认

    使用自己的惯用语言和思维模式进行记录

    用手写笔记代替使用电脑记录

    确保自己真的在听,而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


    如何长久记忆?

    记得高考的时候,多数拼的是记忆。特别是写作文的时候,无论你举什么例子,如果你记不住就写不好。

    即兴演讲的时候,演讲者不可能上网“搜索一下”,全凭自己的记忆。

    如果大脑里没有足够的知识,你就无法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也无法完成一场精彩的即兴演讲,更无法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

    大脑和肌肉一样,用进废退。记忆作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要想大幅提升脑力,就需要让记忆进入无限可能的境界。

    通过训练,我们就能够提升自己的记忆力。死记硬背往往会限制你的记忆力。

    使用故事记忆法、采取更积极的学习方式、使用图形记忆、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已知信息联系在一起、给某件事情加上情感、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熟悉的地点联系在一起记忆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快速提升记忆力。

    我最喜欢的是故事记忆法。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在30秒内按顺序记住这10个词:消防栓、热气球、电池、桶、木板、钻石、骑士、公牛、牙膏、标志。

    在没有经过记忆力巡训练的时候,想要完成这个任务是十分困难的。可是当我们使用故事记忆法的时候就非常简单。

    故事记忆法是如何做到30秒内按顺序记住上面的10个词的呢?

    放轻松,然后试着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一个史上最大的消防栓旁,然后你把大一束氢气球栓在消防栓上,气球带着消防栓飘到了高空中。突然间,气球碰到一大堆电池,爆炸了。这些电池是从大桶里飞出来的,木桶则是由一块像跷跷板一样的木板抛到空中的。而弹出大桶的木板是架在一颗巨大的钻石上的。那颗钻石硕大无比且闪闪发光。突然,一个身穿铠甲的骑士捡起钻石后桃之夭夭。半路上他被一只公牛挡住了去路。只要给公牛用牙膏刷牙才能通过。刷完牙,公牛移到一边,露出了身后巨大的霓虹灯标志牌,上面写着“恭喜你”,然后发生了巨大的爆炸。

    你看,一个有趣的故事就能帮你按顺序记住了这10个词。你的故事中情感越丰富越夸张,记忆就会越清晰。

    无需在意故事的意义和逻辑。记住,故事只是为了帮助你按照顺序记住某些东西,这才是目的。

    如何快速阅读?

    有研究表明,阅读能力高的人会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多的成功机会。

    阅读能力高意味着能够迅速获取最新的信息,拥有成功所需的竞争优势。想要让自己的学习进入到无限可能的境界,就必须提升阅读能力。

    影响阅读效率的因素有两个,即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许多人认为快速阅读并不能有效理解书上的内容,而事实上阅读速度更快的人,理解能力更好。回读、过时的技巧以及默读,都会影响我们的阅读速度。

    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里指出,使用手指辅助阅读可以将阅读速度提高25%-100%。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使用计时器,可以帮助你记录自己的阅读速度。

    此外,为了提高记忆力,可以每次阅读只持续20-25分钟,让眼睛休息一下再继续。因为无论读什么,人们总是对最开始的部分和最后的内容印象深刻(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使用番茄钟可以讲增加这样的效应。

    如何敏锐思考?

    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前面所列举的7个限制性信念表明多数人都被困在有限的思维范围之内。这是因为他们试图使用提出问题时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自然是无法解决的。

    爱因斯坦说:“解决问题的意识层次必须高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层次。”

    因此,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学习风格。

    《无限可能》里列举了3种学习风格模型——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并附有一个快速测试题。经过测试,我发现自己属于混合型学习者,但是以视觉型为主导。

    知道了自己主要的学习风格之后,就可以有意识的将其他的风格引入到自己的学习当中,以此避免我们在理解世界以及解决问题时思维模式过于单一。

    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可以使用指数型思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得主纳文.贾恩说:“指数型思维是指你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模式看待事物,并不是指跳出条条框框的是束缚思考,而是从完全不同的框架思考问题。”

    与线性思维模式不同,指数型思维模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升,并以十倍的速度增长。虽然指数型思维的前期表现不如线性思维,但是后劲却十足。

    我发现一些孩子在学习上就体现出指数型的发展趋势。在低年级阶段,他的成绩也许只属于中上,而非名列前茅。但是年级越高,他的学习能力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并超越那些一开始就表现稳定的学生。因此,作为家长,更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绩,用更多的耐心期待孩子的成长。

    激发自己的指数思维能力,可以按照以下4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找到根本问题。

    比如,你想让家人每周至少有三次能够聚在一起享用晚餐。线性思维的方法是查看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日程,找到一种方法,从而腾出一些时间,而指数思维的方法是改变家人忙碌疲惫的日程安排。但是,也许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家人的日程安排,而在于家人是否愿意投入自己的时间。

    第二步,提出新方法。

    关键是尽可能多的提出“如果”假设。比如知道了问题的根本所在之后,为了能与家人聚餐,向自己提问“如果自己并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会怎么样”,以此来减少无效的社交。或者问自己“如果全家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住会怎样?”

    第三步,阅读相关信息。

    大量阅读,使自己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认知也会有质飞跃。也有最终你会对那些占用了你大量时间的事情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和取舍。

    第四步,进行外推。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你已经知道了问题的根本所在,也通过研究对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最后,你会尝试拟定一个方案,让全家人都对你提出的“如果”感兴趣的时候,在你们的改变和协调下,你最终可以实现目的。

    《无限可能》这本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你实现突破,当你使用了吉姆.奎克在书中所教的方法提升了专注力、学习力、长久记忆力、阅读速度,并学会敏锐地思考的时候,你就有可能进入无限可能的状态。这其实是一个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爱上自己、并遇上更好的自己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突破思维局限,遇见无限可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jf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