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超市卖大米的地方看有没有特价米卖,看过来,看过去,没有。我打算离开。一个销售员走上来公事公办地问:“您要什么呀?”我面无表情一边离开一边说:“我看看大米。谢谢、谢谢。”
说实话,我很不高兴。我一大把年纪了,自己要什么,自己不知道吗?用得着你(哦不,您)来问吗?难道我看着像头脑不正常的人吗?(哈哈,你可能认为我神经有问题:人家销售员好心好意问你……或者就算人家只是为了工作,问问你怎么啦?你以为自己是皇帝呀!别人跟你说话还必须要一个太监在中间传话?你也太神经过敏啦!)
哈哈!你说de也是。但是,我仍然要认真严肃地跟你说说我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想法。
我们经常说“尊重别人”,但是大概很少有人能准确解释它到底代表什么意思。我到现在才想明白了,它代表的是“把别人当人看”的意思。就是说,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头脑,有自己的说话、办事风格,而且人跟人不一样,就算别人跟你不投脾气,说话、办事让你看不惯,你仍然要尊重ta。也就是说,要平等地跟人交往,不把别人当“通天教主”,去求人家对你提拔、栽培,也不把别人当“迷途羔羊”,去主动给人家指点迷津。
“尊重别人”不是说跟别人讲礼貌。你是不是一个讲礼貌的人,这取决于别人对你的印象。也就是说,我们跟别人讲礼貌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让别人把我们当成是有修养的人,有素质的人。这仍然属于一种“取悦”别人的表现。而“尊重别人”是自己信守的待人接物原则,别人怎么看你,你不在意。比如,能量远超你的人恼火你跟ta平等交往,希望你扮演点头哈腰的角色,但是你仍然按照自己信守的原则去尊重ta;能量远不如你的人不习惯你跟ta平等对话,希望你扮演气场强大、深不可测的狠角色,对ta呼来喝去,ta才有安全感,认为跟着你有肉吃,但是你仍然按照自己信守的原则去尊重ta。
我们得承认,农业社会是没有这种“尊重别人”的说法的。就像农业社会产生不了“自由”“平等”观念一样。能种庄稼的地就那些,地少的人或者干脆没地的人,跟有地的人讲平等,这不是笑话吗?同样道理,“尊重别人”也只发生在商业社会,而且需要人们慢慢摆脱掉农业社会残留观念的影响。
说到底,“尊重别人”,尤其是“尊重别人的选择”,这里“尊重”代表的意思就是“不干涉”。而《现代汉语词典》对“尊重”的解释是缺少这一义项的。
再说回文章开头提到的跟超市大米有关的事情。假设我是超市的销售员,会怎么表现自己对顾客的尊重呢?可以有三种表现。
(1)不干涉顾客,随ta逛。
(2)顾客主动来问询,就热情解答。
(3)看出顾客的确举棋不定,走到ta跟前,不问“您要什么呀?”这类涉嫌看轻人家决策能力的问题,而是问“需要我帮忙吗?”“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这样的问题。这是在征询对方的意见,决定权仍然属于对方,所以体现了对ta的尊重。
你可能会说,我们中国人哪有那么说话的?!“需要我帮忙吗?”“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好像从事某种特殊职业,多别扭呀!外国人才那么说,“Can I help you?”“May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我们又不是外国人。“您打算买点儿啥?”多热情呀!多接地气呀!干啥学外国人说话?
哈哈。你没发现?这种热情、接地气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传统农业社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努力跟周围人打成一片,“亲密无间”是人跟人关系铁的最好形容,可现在是商业社会,再亲密的人之间都得有距离需要保持,要不然结局总是很不美观的。况且,商业社会,人员流动性大,人跟人交往,更多的是自由交易的性质,那种一堆人围在一块儿下棋、打扑克、打麻将的场面越来越少,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保持距离才是硬道理,互相尊重私人空间才是硬道理。
不懂得保持距离,不懂得“尊重别人”代表的真正意思,不认为别人有能力对ta自己的生活做出有利选择,以至于主动为别人指点迷津,甚至大包大揽、包办代替,正是好心办坏事、处处不讨好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