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
干货:详解导致心理障碍的六个维度

干货:详解导致心理障碍的六个维度

作者: 心理咨询师于爽 | 来源:发表于2018-02-11 08:35 被阅读0次

    本篇文章的内容来自于《变态心理学-整合之道》第二章的内容要点。

    插图原创

    (心理障碍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哪一种影响因素是独立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维度,无论是生物学的还是心理学的,都受到其他维度和年龄因素的巨大影响。它们以各种错综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心理障碍的成因。

    下面就依次说下,这六个维度。

    A.遗传

    我们的外貌、行为、个性、智商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基因的影响,由心理障碍引起的异常行为也是一样。研究人员分析了遗传和环境的因素的相互作用。

    1.个体会从遗传中集成某种遗传易感性。在特定应激因素的刺激下,这种易感性就会让人更容易患上相应的心理疾病。(素质-应激模型)

    例如,有人继承了晕血的倾向,即“素质”或“易感性”。没有特定环境事件发生,该倾向便不会表达。但有该倾向的人很可能会因为观看一次“动物解剖实验”这一环境刺激而激活了晕血的遗传倾向,最终患上晕血症。

    2.个体对某种心理障碍的遗传易感性可能会使人更容易接触能够激发该遗传易感性的应激因素,进而使人更易罹患相应的心理障碍。(基因-环境关联模型或基因-环境交互模型)

    例如,在遗传上容易罹患血液/注射/外伤恐怖症的个体往往也具有容易冲动的人格特征。他们倾向于总是草率行事,或不考虑自身安全就上路,这就导致他们更容易遭遇事故。于是,这些人可能在遗传上就倾向于制造能够引发血液/注射/外伤恐怖症的特定环境危险因素。

    3.环境的直接影响(如生命早期的压力经验)能开启或关闭细胞内的特定基因,这一效应或许能传递好几代。(表现遗传学)

    遗传因素对心理障碍的影响被夸大。事实上,通过幼鼠的抚育实验发现,母鼠的平静温和的行为方式能够独立于遗传的影响而传递给后代。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因素来抑制可能导致负面行为和情绪反映的遗传倾向,其中影响力最大的环境因素是早期的抚育和生活经历。

    总之,我们的行为和个性发育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

    B.神经科学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水平和神经内分泌活动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以此来调节情绪和行为,并使人更容易罹患某些心理障碍。

    1/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也与多种心理障碍有关。除了可能引发与应激有关的躯体疾病外,内分泌调节还有可能与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有关。

    2/运用改变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活动的药物,能够改变异常行为。列举已知的五种起关键作用的神经递质,及相关药物。

    5-羟色胺:调节我们的行为、情绪和思维过程。活动水平较低与攻击行为、自杀、强迫性暴食和过度性行为有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百忧解),用于治疗多种心理障碍,特别是焦虑、心境和饮食障碍。

    y-氨基丁酸分子(GABA):具有广泛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能从整体上降低我们的唤醒水平,缓和情绪反映,最著名作用是减轻焦虑。苯二氮草能影响GABA,但苯二氮草有一定成瘾性,目前正寻找其他替代物质。

    谷氨酸:具有广泛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与GABA协同作用平衡达到功能。

    去甲肾上腺素:似乎能影响控制呼吸等基本身体功能以及应急反应的区域,可能与人的惊恐状态有关。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高血压或心律失常。

    多巴胺:与精神分裂症和成瘾障碍有密切关系,还在抑郁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利血平能降低多巴胺的活性,减少精神分裂症的病态行为。此外,左旋多巴能调节多巴胺,改善帕金森氏症的严重损害。

    3/心理和社会因素能强烈地影响,甚至重塑神经递质活动的脑环路。例如,心理治疗或者早期心理体验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并决定我们是否容易在后来的生活中罹患心理障碍。


    插图原创

    C.行为与认知科学

    1/习得性无助:在做电击老鼠的实验时,科学家们发现如果无论老鼠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时不时遭电击的情况。最后老鼠就会变得“无助”,放弃努力,产生类似抑郁症的表现,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

    当人“认为”自己无力应对生活压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心灰意冷,即便在别人眼里,他们仍然有机会改变现状。他们把现状归结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进而沮丧抑郁。(协助一个人发现自身对目前生活的“可控感”,应有助于缓解心理障碍。)

    2/模仿学习:生物体不必经历环境中的某些事件也能有效地学习。通过观察特定情境下其他个体所受到的影响,他们甚至可以学得一样多。此外,即便是动物,也必须能够想象出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它们自身的经历也会与它们所观察的动物的经历类似。

    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一方面通过他人做一件事情的“结果”,来判断自己做同样事情的结果。因此,见贤思齐本就是人和动物的天性,早年生活中父母、老师、兄长的榜样作用对人影响非常大。(我猜,看名人传记也会起到让我们模仿学习的作用,看到名人苦尽甘来地生命历程,应会助于我们在困境中产生希望。)

    3/预备学习:我们对某些种类的事物和情境的恐惧要容易发生得多,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物种的生存。因此即使没有任何接触,我们也更可能对蛇、蜘蛛产生恐惧。

    4/内隐记忆:当有人明显依据过去发生但又记不起来的事件而做出反应时,就是内隐记忆在发挥作用。弗洛伊德无意识过程的存在已被研究证实了,在分析心理障碍的致病原因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

    D.情绪

    1/抑制几乎任何情绪反应,例如愤怒或恐惧,都将增加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进而可能引发心理障碍。

    2/恐惧、愤怒、悲伤和兴奋等基本情绪可能引发多种心理障碍,例如惊恐障碍、抑郁发作、躁狂发作,甚至可以用作诊断的依据。

    3/情绪和心境也能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例如若你总是悲观压抑,看到装有半瓶水的瓶子,会说瓶子是半空的,而开朗乐观的人或说瓶子是半满的。

    4/敌意、愤怒等负面情绪能增加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E.文化、社会和人际因素

    1/民俗宗教:惊骇症或着魔恐惧的特点是夸张的惊恐,及明显的焦虑反应,产生原因是“认为自己被施了魔法或巫术”,并在突然间遭受巨大的惊骇。

    2/社会关系:社会隔离所增加死亡风险与吸烟不相上下,并且超过缺乏运动和肥胖,独居老人抑郁水平更高。其中,若个体虽有频繁社交活动但仍感受强烈“孤独感”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3/社会环境:经调查,贝都因儿童与犹太儿童相比,生活中的恐惧感更强烈。因犹太社会强调个性和自主性,而贝都因社会是典型的家长式社会,族群和家庭处于核心位置,孩子很小就被教导要谨慎面对外面世界。因此贝都因儿童比犹太儿童有更多恐惧对象,大多集中在恐惧家庭解体方面。

    3/性别:对心理障碍影响非常显著。例如,和女性相比,男性一般不可以表现出恐惧,甚至不敢承认自己害怕,所以男性更倾向于隐藏和忍受自己的恐惧。为了避免惊恐发作,一些男性可能会选择喝很多酒,所以常常导致酗酒。

    性别本身不会引发心理障碍,但性别角色这一社会、文化因素却能影响心理障碍的形式和内容。

    4/社会污名:心理疾病背负着非常负面的印象。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把焦虑症或抑郁症看作软弱和怯懦,把精神分裂症看作不理智和疯狂,这使心理疾病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不利于康复。

    F.毕生发展

    1/埃里克森提出人一生要经历8大危机,每一个危机都取决于我们的生理成熟度和我们在特定阶段的社会需求。若没能平稳度过危机,就会产生负面心理感受,无法发展处相应的优秀品格。

    2/在任何年龄段,富含刺激的环境都对脑功能有正面影响。即便是出生前的体验也能影响脑的结构,因此发育阶段和早期经验对心理障碍的发生和表现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总结:

    酗酒等成瘾行为是由于“缺乏意志力”产生的?只要端正态度就能克服成瘾行为吗?

    抑郁症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失衡”引起的?只要服药改变化学物质就能治愈吗?

    希望你看完全篇能意识到,心理障碍并非只有一个原因,而是多维度交互作用的结果。

    让我们以更科学的眼光理解深陷内心痛苦的人们,摘掉“社会污名”,协助他们或自己快乐起来!

    完。 

    把每篇文章写成一次心理咨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干货:详解导致心理障碍的六个维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kktftx.html